用自己名字命名一颗星要多努力
“吴伟仁星”来了,湖南天文协会专家讲述星星取名那些事
吴伟仁。
康德曾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最能震撼我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
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颗弘扬热爱祖国、敢于担当的科学家精神,见证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行稳致远的“吴伟仁星”。
9月8日,“吴伟仁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潇湘晨报记者联系湖南天文协会相关专家,了解行星命名的一些故事。
潇湘晨报记者李琼皓实习生粟雅婷通讯员李晨北京报道
中国航天六十余年来,已有以钱学森、孙家栋、栾恩杰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的多位功勋航天人荣获小行星命名。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颗“吴伟仁星”。
为褒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9月8日,“吴伟仁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获批后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此次命名的“吴伟仁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于2011年6月获得国际永久编号281880号。
小行星命名需怎样才能公布于世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拉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讨论为其命名时,莱纳德建议用女朋友的名字命名,这样显得既浪漫又很在乎对方。那么,现实中小行星的命名权是否属于个人?
2020年4月,由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和紫金山天文台推荐,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设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吴伟仁星”的正式命名获得通过。对此,湖南天文协会理事曾跃鹏告诉记者,所有的小行星命名,须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才公布于世。
早期小行星的命名多选取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后来成为对特定人物、地点、组织或事件的纪念。现在,只有太阳系中小行星才能由发现者提出命名。为了统一规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专门组成了由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负责接受和审议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
据了解,2014年,来自浏阳的湘籍院士黎介寿也同样获得了此崇高荣誉。黎介寿是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跃鹏介绍,黎院士之所以能获此殊荣,与他从医时间长达60余年相关,他是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一辈子用妙手仁心福泽了万千患者。于是2014年初,中国科学院推荐并报小行星中心批准,由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3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国际编号为192178的小行星便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
“黎院士也因此成为我省获得小行星命名的典型人物。”曾跃鹏说。
普通人是否能获得小行星命名权
那么,普通人是否能获得小行星的命名权?据此,湖南天文协会会长谭巍表示,通常一般人是无法获得小行星命名权的。虽然社交平台上常推送“某粉丝送给自家偶像二十多颗小行星命名权”、“情侣之间互赠小行星”等消息,似乎在思想上已造成“小行星是可以进行买卖”的认知。不过,谭巍强调,这只是部分营销公司在做未受认证的销售行为。
曾跃鹏也形容,这种行为通常是消费者在“自娱自乐”。的确,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消费者都可以自行“买”小行星。购买之后,卖方会发给买方一本证书,或者能在App上能够查到的电子编号。但实际上,这样的购买行为永远不会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并承认。
谭巍告诉记者,普通人在“行星命名”上需要付出些努力,如在某方面有建树,对社会也有影响力,并且权威机构也有意向用你的名字去申请,这样可能有机会被命名给某颗小行星。再者,若在天文领域卓有贡献,或自行发现了小行星,可以提交名字申请,在小行星命名上,天文学家的名字被命名的要多一些。
“现在彗星命名是完全遵循发现者意愿,发现者有权用自己想用的并符合规定的名字给彗星命名。”谭巍说。
曾跃鹏举例,如“周杰伦星”是由两岸天文爱好者蔡元生、陈韬、林启生和梁品等人于2009年在台湾玉山国家公园的鹿林天文台合作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由于这四位行星发现者恰好都是周杰伦的铁杆粉丝,之后经四人商定后,便决定用音乐人周杰伦的名字命名。
名片
吴伟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是我国航天测控通信与工程总体技术著名专家、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战略科学家。吴伟仁高度重视并主持开展我国深空探测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论证工作,目前,正致力于推动探月工程四期、月球科研站等工程规划论证工作。
在探月工程中,吴伟仁团队实现了国际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使无人月球探测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带动了中国空间科学跨越发展。吴伟仁提出嫦娥二号“一探三”技术方案,主持实现了国际首次用一颗卫星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4179号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深空探测新领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对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探测的国家。
2020年4月,吴伟仁还被国际宇航联授予世界航天最高奖。
科普
吴伟仁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了解到,2021年1月24日冲日时,吴伟仁星距离地球3.25亿公里,吴伟仁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76亿公里。
据测算,吴伟仁星绕日运行周期约5.75个地球年,轨道倾角约为17.2度。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介绍,小行星上保存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对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有重要意义。小行星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宇宙和太阳系天体结构的认识、推进了天体力学的发展,而且对促进人造卫星上天、人类迈入宇宙航行时代起了基础和开拓的作用。
如今命名的这颗小行星,于2007年8月16日晚被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它位于太阳系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不停绕着太阳运转,2011年6月,该小行星获得“281880”的永久编号。
记者李琼皓实习生粟雅婷
链接
这些中国科学家也有小行星
除“吴伟仁星”以外,此前已有多颗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
祖冲之星
196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张衡星
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0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陈景润星
1999年10月,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768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钱学森星
2001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
钱三强星
2003年10月,国家天文台宣布把国际编号为25240号小行星命名为“钱三强
星”。
茅以升星
2006年,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编号为18550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茅以升
星”。
王选星
2008年1月,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永久编号为491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选
星”。
孙家栋星
2012年6月,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第77508号《小行星通报》,小行星第148081号正式命名为“孙家栋
星”。
屠呦呦星
2016年1月,国际永久编号第31230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星”。
据中新社
责编:刘茜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