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917年冬所栽的两棵板栗树。(本报记者摄)
树上的果子。
2013年9月中旬,记者来到湘赣边的文家市铁炉冲,“拜访”那两棵板栗树。
它们来历不凡。
毛泽东亲手所栽!
1、板栗树,“高龄”九十六
下了乡村公路,穿过一条田垅,南进入铁炉冲——毛泽东一师同学陈绍休家。陈家的后山,有一座青瓦土墙的房子——收租子的庄屋。在庄屋东边的山腰上有一片板栗林,其中两棵的特别之处,就是树干上挂了保护牌子。它们是1917年冬由毛泽东亲手所栽。
虽然96岁的“高龄”了,它们却仍然青枝绿叶,硕果累累。老“文家市”吴先洪告诉记者:这两棵树“直径分别为34厘米、33厘米,大的一株高8米,冠幅达56平方米”。
记者看到,北面的一棵树干只剩下半截,目光不由显得疑惑。吴先洪告诉记者,这一棵因为遭到雷击而拦腰截断,不过后来它又重发新枝。
1967年,浏阳县(市)人民政府将它们列为革命文物树,并挂上保护碑。
2007年7月,它们被列入湖南省第三批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2、陈绍休,家山铁炉冲
1917年寒假,毛泽东“游学”浏阳,住在陈绍休的家。
陈家殷实,几十亩田,还开有铸造坊,房子也算宽敞,“包括上下厅屋、正房、厢房、书房、库房及用来安置铸铁用的炒炉、高炉、锅炉的房屋大小约有19间,故又得名‘铁炉冲’”。
这是毛泽东第几次来陈家,说法各异。陈绍休的妹妹绍永1973年接受访问时说:“毛主席到我家是来过三次”:第一次到陈家,是“热天放暑假”,“毛主席来了,和我哥哥赞周(绍休)、绍常到河里捉鱼”。“另一次是冷天,毛主席来了,住在炉下屋,在厕所、寝室里打拳”。“最后来这次,毛主席栽了板栗树”。
出生于1901年的她当时十六七岁了,应该记忆没错。由此也可以看出,毛泽东与陈绍休关系非同一般。
罗章龙在回忆响应“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后有如此一段描述:“陈赞周(绍休)说:‘润之气质沉雄,确为我校一奇士,但择友甚严,居恒骛高远而卑流俗,有九天俯视之概。’”可见,作为同学的绍休对毛泽东是认同和佩服的,而且有点“仰望”的意味。
1918年,毛泽东赴京途中绕道赴许昌,参观曹操的发迹之地——许昌汉魏故城时,同行的两人是罗章龙、陈绍休。到了北京,和毛泽东在吉安所夹道7号(今吉安左巷8号)那间小房子里挤于一炕的也有陈绍休。这就可见毛、陈二人的关系密切。
1917年,毛泽东组织人员在长沙猴子石缴了北洋溃军的械,学生军中就有陈绍休的身影。1918年4月14日,参加新民学会成立会议的14人中,也有陈绍休。这又说明,毛、陈不仅私谊深厚,而且志同道合。
趁寒假,毛、陈结伴走浏阳,也就很自然了。
3、13年后,文家市大捷
毛泽东这次游学,收获颇丰。据吴先洪考证,毛泽东除了进过五座庙——邱华庙、云崖寺、九峰寺、真文庙、龙图寺,看过两所校——里仁学校、陈氏家学(后经毛泽东提议改为必达学校),观过一条街——文家市,学过一次艺——做鞭炮,下过一次小煤窑,启发人们破除迷信,劝和吵嘴夫妇、教育妇女放弃缠足陋习之类的民间“小事”也做过不少。最重要的收获还是考察过七座山——六龙山、高升岭、天子冈、花园冲、铁岩关、凤翔岭、水埠尖。
附近农民问他,你一个读书人,为何老是爬山看水。毛泽东幽默地回答:“我是个地理先生(看风水)哩!”
我们无法猜测毛泽东当时的心思,可他考察过的文家市高升岭,在13年后产生了效益——1930年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军团,和何键的部队在这里打了一仗,“共计毙伤俘敌4500余人,缴获机枪30余挺,步枪4000多支,子弹20余万发,电台6部”,何部“旅长戴斗垣被迫自杀”。这是一次阵地战,“战壕的深度、密度非常科学合理,对研究近代阵地战战斗很有价值”。不知地理,安能用兵?
4、作纪念,让“后人吃果”
在陈家一住10多天,毛泽东得按计划,到另一位同学陈昌任教的金江完小考察,于是告别陈家。
临行前,毛泽东提议栽树纪念。
关于栽树的情况,陈绍休堂侄、见证人闻肖在1967年1月7日、9日,接受采访时回忆:“毛主席来的那年,我已14岁……”“主席来的时候是穿长袍,记得是农历十一、十二月间,蓄的是长发,戴的是学生帽子……就住在炉下屋的客房里……陈绍常(陈绍休之弟)陪毛主席到铁炉冲去看,我也跟着去了。毛主席对绍常说:‘这个地方很好,果木种类很多,果树要多种,将来果子要上山。’(接着喊)‘拿锄头来,我们来种一些。’这个时候,只看到了板栗树秧,就拔了几株。他把长衣一脱,就在屋后栽了起来……这个事,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当时有一种迷信,说栽树的人等不到有果子吃就会死的,有人用这种迷信同毛主席开玩笑。毛主席说,前人栽树,后人吃果。铁炉冲这么多果树,要是你先人不种,你们哪有果子吃哩?”
陈绍永记得:“我记得毛主席同我哥哥(不记得是绍常、绍帙,还是绍常)到铁炉冲栽了板栗树。回来,对我父亲说:‘你们以后有板栗子吃了,我们栽了板栗树。’我父亲问:‘栽在哪里?’毛主席说:‘铁炉冲里的那个屋后面。’我父亲很高兴,他和我哥哥最喜欢栽树。”
5、1967,浏阳县挂牌保护
解放后,最早披露毛泽东栽树之事是陈绍休次子闻葭。
据著名诗人、翻译家萧三著文称:“解放后,新民学会会员浏阳县的陈绍休同志的儿子来北京看我们,蔡畅同志打电话叫我去她那里共同接见。绍休同志的儿子说:他们家前(应为屋后)有(两)棵大树,听他妈妈讲,这棵树是当年毛主席等游历到那里时栽下的。”
陈闻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只是作为见证人给予“旁证”罢了。他还说,这两棵树“栽后没有管,任其自长”,但陈家人以后没有栽过,而且这个地方虽然在陈家庄屋旁,“土地却是和尚庵子的,其他人不会栽”。
1917年冬栽树,到1949年已是32年,按毛泽东自己的说法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陈绍休家由当年的殷实走向败落,他兄弟6人、侄儿10多人中,有8人倒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奋斗中。按闻葭的说法,男的革命,“死难的诸父兄中先父、大伯、三叔、五叔、三哥5人骸骨均未找到”,他和堂弟、侄儿们因年少“分别随母亲潜居亲友家中才生存下来”。
解放后,陈家人搬回铁炉冲。据陈绍永回忆:闻葭告诉奶奶黄氏,“现在毛泽东主席领导全国人民了。我妈就对我说:‘你知道吗?毛泽东当大人去了,当了主席。在我家住过啊!’我妈还以为我不记得,其实我记得。”由住过,又联想到毛泽东栽过的板栗树。
好在这两棵树劫中幸存。“马日事变”后,这里是国共对峙的前沿。共产党在这里搞秋收暴动、建立根据地,国民党在这里驻部队“剿匪”。陈绍休兄弟大多是革命者,铁炉冲也就成了国民党眼中的“土匪窝”。“人过刀,山过烧”,何键部戴斗垣旅将铁炉打碎,把山冲洗劫。1930年农历六月,还一把火将陈家烧得只剩下几堵残墙,后山只余残桩灰烬,而那两棵板栗树不死。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两棵树。
6、两棵树,还有更多的树
铁炉冲人没有忘记栽树人。这有中央办公厅两次回信为证:
1965年,中办给铁炉冲的社员来信:“十一月十六日寄给毛主席的信和板栗五斤,都收到了。谢谢你们。”寄了两年,中办都收了,可到1968年,中办把寄去的板栗全数退回,并附信一封。内容大概是:“以前你们寄来的礼物,我们已收下,并向中央负责同志作了汇报。最近又接到你们寄来的板栗一箱,你们这种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心情是好的,特向你们致以谢意。但遵照毛主席和中央要求‘勤俭建国,厉行节约,不向中央送礼。’的指导精神,请你们以后不要再向中央送礼物了。”
原来,是毛泽东不让寄了。他接受铁炉冲人的一片心意,却不愿让他们太老远寄板栗。
栽树人吃到果子,经历了48年;1967年挂牌保护,距今已经46年;2007年列为湖南省名木,也已经6年了。
栽树人已逝,板栗树也有96岁“高龄”了,它们还能经历多久风雨?
吴先洪告诉记者,他们也想到了这件事,也就用这两棵树的果实育苗,把铁炉冲栽遍。
记者看到,这里漫山遍野板栗,“板栗绿”向四周扩张着。
(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文家市纪念馆马海鹰同志的帮助,特致谢意。)
责编:刘颖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