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中有泪的《祭头巾》

2025-06-26 10:5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周星林

日前,桃源汉剧艺术团复排的优秀经典传统剧目《祭头巾》在桃源县双溪口镇文化惠民演出中正式亮相,给乡村观众带来了一场别样的视听盛宴。

《祭头巾》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常德汉剧高腔传统剧目。原为巾丑应工,清末民初天元班著名生角李宝恒以生行演唱,颇有创新。自此以后,生、丑两行均演此剧。邱吉彩师承李宝恒,并有增色,成为一代名丑。后来,《祭头巾》获文化部优秀剧本奖,成为常德汉剧标志性剧目。

桃源汉剧艺术团自1956年起开办7个演训班,培养汉剧人才200余人。第5班代表性人物郑华初师从姚清彩(1933年入“清河班”,后拜师邱吉彩),其毕业作品《祭头巾》承续传统。2019年郑华初携该剧亮相首届中国汉剧艺术节,让观众耳目一新。2024年“桃字班”丑行演员蒋伟杰接棒成为传统剧目《祭头巾》的新一代传承人。

《祭头巾》的剧情讲述了82岁老儒石灏久困科场,八科未中,九科发榜时,先连闻报状元、榜眼皆非己名,哀伤而不服,寻思究里而不解,最后竟迁怒于头巾,乃深夜撰文祭头巾与之永诀。期望再试得中。最后他得报中探花,惊喜若狂,要去打马游街,赴宴琼林。

剧中通过文盲书童与老相公的对白,巧妙融入常德方言,幽默生动,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

如,石灏盼科举中榜,命书童上街寻找“报子”一段中,石灏说:“命你去到大街上寻找那报录的报子,会着他时,也好指引他来。”书童却说:“找报子去呀——(想)像没有听见那个话咧!”这里,老相公石灏因使用的书面语言“报子”,而书童不懂便直截了当地说“没有听见那个话”,而老相公忌讳“没有”二字,自然生气。主仆间因书面语与方言的认知差异产生幽默冲突,既凸显常德方言特色,也讽刺了封建文人对科举功名的痴迷。

再如一处剧情中,老儒石灏让书童跪拜时,先用常德方言说“跪倒”,书童秒懂照做,回应“这几多撩撇”。可当石灏用“官话”喊“叩首”时,书童误会了,“扣手我晓得”“哦!又扣手”“手都抓稀烂哒啦”,连抓双手至出血。石灏怒斥其蠢,“叩首就是要你磕头啦!哪个要你扣手唦?”书童抱怨“磕头就说磕头”。主仆间因语言错位,闹出让人啼笑皆非的误会。

当报子进来,呈上“报条”,石灏见“第一甲第三名探花河南石灏”的字样后狂喜,一句经典常德方言“我的个儿,你也中了”喊出积压九科的郁愤,一旁书童也模仿重复。至今,常德方言仍然流行“我的个儿”开头句,接下来才是具体内容。“我的个儿”表示惊讶,出乎意料。在石灏已经心灰意冷之际,报子送来“报条”,确实让这个连考九科的老儒生喜出望外。这句台词,既契合石灏喜极而狂的情态,又以浓郁的地域语言让观众感受到常德高腔的鲜活魅力,成为剧中极具感染力的点睛之笔。

除了方言,《祭头巾》还大量运用了常德道场音乐与伴唱。比如石灏提笔写祭文的时候,几乎每句后面都有伴唱。如“提笔伤悲,(伴唱‘伤悲’)不由人珠泪双垂。(伴唱‘泪双垂’)”,形成独特的声腔韵律。而石灏的那篇祭文“维——大明宣德二年,秋八月甲子日”,行文及吟诵几乎就是沅水流域“礼生”吟诵祭文的艺术再现。

桃源汉剧艺术团对《祭头巾》的复排,并非简单复刻,而是通过“师承制”与“舞台实践”实现活态传承。从李宝恒、邱吉彩到姚清彩、郑华初,再到蒋伟杰,历代艺术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表演程式、声腔技巧与角色神韵代代相传。同时,剧团通过惠民演出、艺术节交流等方式,让传统剧目走进当代观众视野。这种传承既保留了常德高腔“唱、做、念、打”的传统精髓,又通过剧情改编赋予时代思考。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