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遇见国粹 尽展文化传承

2024-06-01 09:37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4]当前系统环境不支持播放该视频格式

一台新视觉京剧,演绎稀世文物皿方罍回家的故事

国宝遇见国粹 尽展文化传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李朝辉 屈彦廷

10年了,那个流浪近一个世纪的游子回家10年了。2014年6月21日,皿方罍器身正式踏入国门,回到故土湖南。

完罍归湘,身首合一。10年来,皿方罍回归故土的故事始终感染着中华儿女。

5月31日晚,由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湖南博物院联合打造的文博题材新视觉京剧《皿方罍》(简称京剧《皿方罍》)在湖南大剧院上演,人们的热血与泪水又一次翻滚。

文博题材新视觉京剧《皿方罍》剧照。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京剧演文物故事,是难啃的硬骨头

“皿方罍的题材太独特了,文博题材在京剧舞台上很少见,是个难啃的硬骨头。”年近80的国家一级编曲、京剧《皿方罍》编曲朱绍玉回忆起京剧《皿方罍》的创作过程,直呼难。

难在哪里?

编剧难。该剧编剧是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罗周,多次获得曹禺剧本奖,但刚开始创作京剧《皿方罍》时,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皿方罍回归发生在当下,传统京剧如何表达?”罗周反复思考,直到构思出女主角钟少鸣。

钟少鸣为何姓钟?1922年夏,湖南桃源漆家河的一位农民无意中发现了皿方罍。附近小学的钟校长见到罍盖,判断绝非一般古物。原本就打算购买的湖北石姓商人知道了此事,赶紧抱着皿方罍器身离开,从此皿方罍的盖、身分存异处。

在剧中,钟少鸣被设定为那位钟校长的后代。“钟校长”嘱咐后代都要学习考古,必须找回皿方罍的器身。在罗周看来,钟氏家族的钟,更是“中华”的“中”。这个角色不代表个人,而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传承之下,世世代代中国人心中都奔腾着一定要守护文物、守护中华文明的自觉。

“剧中的故事是真的,很多人物是真的,甚至很多台词都是原型人物说的话。只有皿姬和钟少鸣是虚构的,但是她们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传承。”罗周说,找到了这两个关键人物和内核,她的思路终于清晰了。

表演难。“这部戏在京剧技巧上没难度,但是难在容易抽离角色。”钟少鸣的饰演者、梅花奖得主张璇说出了全体演员的感受。这个故事和剧中的人物离演员们的生活太近了,没有规定的程式,也没有先例可以参考。“我经常看排练录像,有时候演着演着,一个转身的动作就是我自己,而不是钟少鸣。”张璇说,克服出戏的状态只有一个办法,不停地琢磨和练习,直到自己成为角色。

文博题材新视觉京剧《皿方罍》剧照。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编曲难。久经“剧”场的朱绍玉也头痛,皿方罍的铸造年代被判定为商代,要用怎样的曲子体现这样悠远的年代,同时兼顾不失京剧味道,又被现代观众喜欢呢?“有历史感和民族性,有现代意识和湖南特点。”朱绍玉用古琴、编钟、玉磬展现悠远韵味,用笙、管、笛、萧、二胡、扬琴表现民族性,用湖南特色小调体现地域特色,力求好听。

是穿越时空的对话,也是文明的传承

“我做的戏能对戏剧界有启发,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上海戏剧学院青年导演马俊丰担任京剧《皿方罍》的导演。新锐、鬼才、国际视野、自我追求,成为人们评价他的高频词。

马俊丰执导的京剧《皿方罍》很新:在戏曲舞台上,少见地出现了大量多媒体设备和舞台装置。

“我自己也是头一次使用这么多的多媒体设备和舞台装置,不是为了博眼球,这部戏需要如此。”马俊丰说,自己是个文物考古迷,皿方罍的故事他关注了10年。

“文艺创作要守正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有根基。京剧《皿方罍》虽然用了很多新的形式,但基础审美还是一桌二椅,用了戏曲写意的审美方式。”马俊丰解释,比如舞台很大,观众较远,但他希望观众能在观剧的同时也看清皿方罍身上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精美纹路,了解几千年前先祖的铸造工艺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文博题材新视觉京剧《皿方罍》剧照。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胆大的导演碰到了胆大的编剧。皿氏家族带着皿方罍从中原到湖南的路上,皿姬突然停下了脚步看向天空。父兄问她看什么?皿姬回答:一只银色的铁鸟。“导演问我银色的铁鸟是什么?我告诉他,是钟少鸣一行人迎接皿方罍回国的飞机。这是穿越时空的对话,也是文明的传承。”编剧罗周没想到,导演认同了自己的表达方式,真的在屏幕上放了一架飞机。

“钟少鸣不是那种高大全的、完美无瑕的人。她一直在纠结,一方面想要守护皿方罍;一方面觉得文物考古工作太辛苦了,想要放弃。这不是我们现代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张璇说,钟少鸣的挣扎和自己学艺之路上的心理很像。不过,出于心底的热爱,她们都选择了坚守。

那是热爱的坚守,也是传承守护中华文明的坚定。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