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自然历丨冬季到洞庭来看鸟⑨古人所说的“鸳鸯”,其实可能是赤麻鸭

2021-12-20 09:12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彭可心] [编辑:欧小雷]
字体:【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大雪第13日

橙栗色的身体,白黑相间的羽毛,成群赤麻鸭在洞庭湖岸边或站或卧,时不时悠闲地整理羽毛,有的更一头冲进水中,高兴起来还发出响亮的鸣叫声。

和普通鸭子比起来,赤麻鸭体型较大,身材“健美”。它们不挑食,在水中,赤麻鸭喜欢吃一些水里的鱼类、昆虫,甚至是青蛙;在陆地,它们可以吃植物种子或陆地上的昆虫。

赤麻鸭还有一个觅食技能:可以一边飞一边寻找食物。这既考验视力,又考验体力,但整个过程赤麻鸭都显得特别轻松,毫不费力。

在我国民间传说中,鸳鸯是一夫一妻制的忠贞典范,也是至死不渝的爱情象征。据说一旦配对,终生相伴,双宿双飞,“愿作鸳鸯不羡仙”。

其实,古人诗文中的“鸳鸯”,可能指的是赤麻鸭。南宋《尔雅翼》中对鸳鸯的描述是:“其大如鹜,其质杏黄色,头戴白长毛,垂之至尾,尾与翅皆黑。”白头、杏黄色、尾巴和翅膀有黑色,都是赤麻鸭的典型特征。

现在我们熟悉的鸳鸯,在古代叫做鸂鶒。那鸳鸯这个名字为何会被鸂鶒抢走了?

因为古人看到鸂鶒成双成对,认为它们跟鸳鸯是类似的鸟,再加上繁殖期的雄鸂鶒身上有许多紫色羽毛,鸂鶒也被称为“紫鸳鸯”。宋朝以后,鸂鶒的人气迅速提升,“紫鸳鸯”中的紫渐渐被人省去,鸂鶒被直接称为了鸳鸯。到了明清时期,真正的鸳鸯“赤麻鸭”逐渐被人忘却,鸂鶒拥有了鸳鸯这个名字。

现代动物学研究早就证明,鸳鸯并非是一生一世只爱一个的痴情鸟,也不是传统的“一夫一妻”制鸟类。雄鸟会在繁殖期间会向多只雌鸟求偶,也会出现多只雄鸟向同一只雌鸟求偶的现象。

但赤麻鸭却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除了群体性聚集外,多数时候看到的景象是: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里觅食的,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

赤麻鸭对伴侣钟贞不渝,一只死亡另一只必然寻死殉情,即便是坚强活下来的赤麻鸭也终身不娶不嫁。这爱情“忠贞”的标签,是该贴在赤麻鸭身上。

【小名片】

赤麻鸭,鸭科麻鸭属鸟类,体型较大,体长51-68厘米,体重约1.5千克,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在我国长江以南、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缅甸、泰国和非洲尼罗河流域等地。

文/彭可心 图/叶子 设计/叶艳娜 智库/张志强 统筹/周月桂 特别支持/湖南省林业局

责编:欧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