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邹伟瑜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随着三伏天的到来,高温与高湿交织的天气成为常态,暑湿侵袭易让人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不适。如何在这段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科学养生?
7月22日,记者邀请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多名中医专家给出“清暑湿、护阳气、调脾胃”的实用指南。
苦味食材显神通 清热养心正合适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朱莹教授指出,中医认为“夏主火,火入心”,盛夏清热养心不妨多吃“苦”。苦味食物入心经,能降心火、安神志,是三伏天养生的好选择。
苦瓜作为夏季常见的“苦味担当”,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粗纤维。其性味苦寒,入心、脾、胃经,《本草纲目》记载它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无论是清炒、凉拌,还是酿肉糜、制蜜饯,都能起到清暑除烦的作用。不过朱莹教授提醒,苦瓜性寒凉,脾胃虚弱者需适量食用,以免引起腹泻。
莲子心的苦味虽浓,却是清心除烦的良药。取少许莲子心煮茶,可缓解口舌生疮等心火亢盛症状,搭配竹叶或夏枯草同煎,清热效果更佳。
此外,苦丁茶能疏风清热、明目生津,决明子可清肝明目、润肠通便,蒲公英根能清热解毒、利湿通淋,都是三伏天清热养生的好帮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苦味食材多性寒,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者需谨慎食用。
朱莹教授还推荐了一款适合夏季的甘甜饮品——五汁饮。取新鲜梨、荸荠、莲藕、麦冬、鲜芦根,打成汁液后饮用,能起到生津润燥的功效,是苦味食材之外的不错选择。
冬病夏治黄金期 三伏贴敷有讲究
“三伏天虽酷暑难耐,却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李晓屏介绍,此时天地阳气最盛,人体腠理开泄,正是驱散体内沉寒痼冷的好时机。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经典疗法,将温阳药物制成小药丸,贴敷于经络穴位上,通过皮肤渗透刺激穴位,能“锁”住阳气,以阳祛寒。现代研究也证实,夏季人体皮肤温度高、毛细血管扩张,药物透皮吸收率比平时高2至3倍,且免疫系统活跃,干预效果更持久。
哪些人适合三伏贴?李晓屏主任介绍,肺系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疼痛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肢体经络类疾病(如颈腰椎病)、寒性疾病(如脾胃虚寒、痛经)及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病症患者,都可尝试。但阴虚火旺体质者、皮肤过敏者及孕妇需慎用。
贴敷期间也有诸多注意事项:忌食生冷食物,空调温度别太低,避免冷风直吹,以保持毛孔开放,促进药物吸收。
科学养生避误区 起居饮食有门道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专家提醒,三伏养生要把握“顺应自然、劳逸结合”的原则,从饮食、起居、运动等多方面入手。
饮食上,要“清补利湿、温阳防凉”。多吃冬瓜、苦瓜等清热利湿食材,绿豆、赤小豆也能健脾祛湿;晨起喝杯姜枣茶可驱散寒邪,虚寒体质者可适量吃些羊肉、鸡肉温补。同时,要忌生冷伤脾胃,冰饮每日不超过1杯,西瓜、绿豆汤别过量,补水要小口慢饮。
起居方面,要“顺应天时,避暑防寒”。夏季宜“晚睡早起”,但别超过23点入睡,6-7点起床,午休20-30分钟能补养心阳。空调温度建议设为26℃以上,避免直吹颈腹膝盖,出汗后别立即冲冷水澡。
运动要“温和适度,微汗即止”。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强度降至平日的70%,出汗多了要补充淡盐水。
此外,艾灸大椎、足三里穴,9点前或17点后晒背15分钟,睡前用艾叶或生姜泡脚,都是“冬病夏治”的好方法。
专家特别提醒,三伏养生要避开五大误区:贪凉无度易引发“阴暑”,高温剧烈运动可能中暑,熬夜会耗伤阳气,久坐不动导致湿气滞留,情绪失控增加中风风险。
三伏天虽炎热,却是借助自然阳气调理体质的宝贵时机。不过,个体体质有差异,慢性病患者最好咨询专业医师,辨证施养,才能安然度夏。
责编:邹伟瑜
一审:邹伟瑜
二审:蒋俊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