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处,满眼是春光。今年新春佳节,记者乘车辗转于长沙、娄底、湘潭,走进城乡居民家中,走进福利院里,听他们讲故事,和他们唠家常,一起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百姓生活的美好印记——
印 记

2月6日,记者曹辉(右二)采访农民作家邓彪发(右三)。 朱春林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曹辉 蒋睿 肖畅
努力写出时代的精气神
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七。凌晨4时,双峰县杏子铺镇江口村,48岁的邓彪发突然从睡梦中一跃而起,披上衣服,在书桌上的一堆稿纸上迅速写下了一段话。
妻子成志兰被吵醒了,她知道丈夫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呀,难得和我睡个安稳觉。三更半夜要么在睡梦中打我几下,要么神经质一样突然起床来,经常是想到了小说情节中可以换一个好词或好句。简直都成‘书痴’了。”
妻子的责备,半是嗔怪,半是骄傲。作为农民作家、省作协会员,邓彪发在读初中、高中时就萌发了文学梦,他的文章经常被当作范文在班上讲评。1991年高考失利后,邓彪发回到农村当起了农民,还当了20多年的村主任。
尽管身在农村,但邓彪发的心还是在文学上。2015年10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介江》出版。小说以淳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真实、有追求但也不乏瑕疵的基层干部形象。
“我长期从事村一级工作,对当下农村的生活极为熟悉。可以说,这本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农村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工作新形势下的挑战与锻炼。”邓彪发说,一位资深媒体人看了此书初稿后,认为他是“中国‘村长’写小说第一人”,欣然为之作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正是因为这部小说,邓彪发成功敲开了省作协的大门,成为了省作协会员。
处女作出版了,但邓彪发依然不满意,他立志要学习作家赵树理、柳青、周立波,再写一部更好的农村题材作品。他说,“我生活在农村,本身就是农民,这里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写作,我一定要努力写出这个时代的精气神!”2017年伊始,邓彪发着手构思并开始写作第二部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天水》。他以上世纪60年代末期至今半个多世纪为时间段,塑造了皮家、徐家、张家、石家、黄家等几代人的发展、博弈,见证家国情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发掘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邓彪发说,他开始下笔时人物及情节铺得较散。2018年下半年,他干脆辞去了村主任职务,静心对小说人物进行了精炼浓缩,在情节上进行了大幅度修整,尤其在悬念布局上初见成效。
“大年初三晚上,我还专门邀请了来自北京、南京、长沙、深圳、贵州等地的朋友到家里开了一个作品‘诸葛亮会’,就是希望大家提意见,保证作品质量。”据邓彪发介绍,该小说近30万字。目前,作家出版社责任编辑看了初稿后,对书稿比较满意,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小说有望年内正式出版。
从筒子楼搬进电梯房
“你看看,这是我的卧室,书桌、柜子样样齐全,旁边就是孙子的房间。还有那边,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这样的住房条件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啊!”2月11日,湘潭市雨湖区窑湾街道唐兴寺社区的罗霞辉边领着记者参观他的新房子,边乐呵着说。
73岁的罗霞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窑湾人,小时候,他与爷爷、奶奶、父母及5个兄弟姊妹挤在沿江西路433号一个60多平方米的木质老楼里。“当时我们有个俗语,叫做‘房子小半间,抬头能望天,三世同堂住,睡觉肩靠肩’。”
后来,罗霞辉到原湘潭船舶厂工作,在单位分了一套58平方米的宿舍。宿舍只有一房一厅,属于筒子楼,没有卫生间。本来有个厨房,因为房子太小,2007年儿子结婚后,罗霞辉就把厨房改造成了杂物间。孙子出生、老伴过世后,他又和孙子在杂物间住了多年。
“最不方便的是看病、出行,出门就要坐船,时间都花在了来去的路上。而且,杨梅洲一年要涨几次水,一涨水就得搬家。”罗霞辉说。
2016年4月,窑湾街道启动杨梅洲公园一期项目,罗霞辉的房子在征收范围内。有着40多年党龄的罗霞辉带头签约,于当年6月就签订了房屋拆除协议。之后,他还主动到周边居民家做思想工作,号召大家积极签约配合项目推进,推动了杨梅洲公园一期项目拆迁工作的顺利完成。
“拿到征拆款后,我们就买下了这套12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三室两厅。”罗霞辉说,“我们还享受了优惠政策,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有每平方米200元的奖励,房屋契税可减半。你说,党和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哪个老百姓不满意!”
如今,罗霞辉与儿子、儿媳、孙子一家4口住在了位于湘潭市中心的新家。小区里张灯结彩、绿植盎然,家里是全新的瓷地板、木制家具、家电,还有宽敞的厨房与卫生间。“不光是我,单是我们这个小区,就有36户以前窑湾的老邻居呢!”罗霞辉告诉记者。
日子越过越红火,罗霞辉却越来越闲不下来。一有时间,他就坐在书桌前捧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等书。他还当起了窑湾党支部书记,经常召集党员们交心学习、交流思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们现在的新生活。”罗霞辉说,新年的愿望,就是希望有更多的百姓能搬进新家、住上新房。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在湘潭有这样的一家子。每个孩子有很多位家长,每位家长有很多个孩子,虽然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
这一家子的名字叫做湘潭市福利院。这一家子中,包括一位大年三十清晨在福利院门口收留的才一天大的孩子。福利院保安肖建峰发现他后,立马找到了值班干部冯方正并把孩子送进了婴儿生活区。“这个孩子虽然不幸,但这里有一群爱孩子的老师和护理员,他还是幸运的。”福利院院长谭力说,他在这里任职4年,4年都是跟这里的孩子和老人过的年。对于福利院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既是服务对象,也是亲人。
谭力介绍,每年春节福利院实行4级值班制度,每天除了领导班子成员和院长助理轮值外,还有行政值班员、医务值班员和安保值班员。每天工作从早上8时开始一直到深夜12时才结束。
“在我们福利院里除了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孤儿寡老,我们就是他们人生中最亲的人。”在福利院工作了10年的儿童部教育顾问吕雅兰说,参加工作前几年,家人埋怨每次过年都不在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理解并支持她的工作。
“福利院里的部分孩子要不身患重疾,要不自小就有身体残疾,他们更需要被人关爱。”学前教育老师吴慧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在她看来,对待福利院的孩子就要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亲。他们没有亲人的关照,但也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总会有人关注着他们,爱着他们。
今年13岁的余里(化名)身患脑瘫,下半身不能行走,每天只能由护理员推着轮椅上课和吃饭。余里说,在这里老师就是他们的家长,身边的伙伴就是兄弟姐妹,福利院就是自己的家。虽然从未见过自己的生身父母,但在他心里,福利院的老师和护理员比亲人还亲。
责编:曾晓晨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