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刚刚入职的外地小伙,春节父母在外打工,无法回去与家人团聚,为免同事操心,他选择了悄悄地独自留在工作的城市。没想到却过了一个暖暖和和、铭心刻骨的大年——
“这个年,过得好暖和”

△在同事鲁融冰家里,朋友和同事的祝福,让苟立锋(左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成杰华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勇军
2019年的春节,对刚入职不久的西北小伙苟立锋来讲,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因为这个春节,他远离故乡和亲人,在湖南日报社常德分社这个大家庭里,着实感受了一番“家”的味道——同事间的亲情。怪不得他在微信群里感言:“这个年,过得好暖和!”
家虽在千里之外,亲情却近在咫尺
离春节愈近,心情愈乱。自从读大学起,每年的春节,让苟立锋格外纠结。其原因是他的家乡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上肖镇姜曹村,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地带,那里沟壑纵横,山梁横亘,土地贫瘠,是六盘水片区重点脱贫攻坚地区之一。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尽管苟立锋的父母春季翻耕、夏季割麦、秋季播种,艰辛劳作,但一年的收成仅能维持全家人的温饱。到了冬季,他的父母只好又外出打工。所以,苟立锋大学4年,每年的春节几乎没有与父母团聚,都是在打工中度过。
去年,苟立锋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南日报社聘用,分配到常德分社见习3个月后按期入职。按理说,今年的春节,苟立锋一定会回家乡与父母团聚。然而,他年近花甲的父母到天津打工,母亲做家政,父亲打小工。回家吧,他的两个姐姐早已出嫁,到天津去找父母吧,又怕老人犯难。
在这种纠结的情况下,苟立锋担心同事们为他操心,只好请了年休假,告知大家他买了腊月廿八中午的火车票回家。然而,他善意的“谎言”还是被细心的同事姜鸿丽识破了。姜鸿丽是哈尔滨人,善良热情,加上苟立锋是她“徒弟”,所以对他的生活和业务格外上心。
那天苟立锋告假后,姜鸿丽心里犯了滴沽:春节车票如此紧张,他没有提前买票,这么远该不是买的站票回家?在她的追问下,苟立锋说了实话:春节不回家过年。
春节期间常德有个习俗,大小餐饮店都停业,过了初七才开张。苟立锋是和同事陈阳合租的房子,陈阳已回湖北老家过年去了。苟立锋在常德无亲无故,总不能让他春节期间吃方便面吧?想到这些,姜鸿丽心里不是滋味。
回到家,姜鸿丽把苟立锋的情况告诉了爱人孔祥毓。姜鸿丽一家与公公婆婆一起生活,本来这个春节一家人要到杭州过年。听了姜鸿丽的想法后,通情达理的丈夫马上改变了主意:让自己的父母带着8岁的女儿去杭州亲戚家过年,他们两口子把苟立锋接到家里过年。老人和孩子不在身边,苟立锋就不会太拘束。
家虽在千里之外,亲情却近在咫尺。
“大哥这里就是你的家!”
大年三十这天,姜鸿丽费尽口舌,把苟立锋接到了家里。到家时,炸丸子、松鼠鳜鱼、蒜蓉扇贝、清炖土鸡、红烧狮子头等南北风味大菜摆满了一大桌,望着香味扑鼻的美味佳肴,苟立锋的眼圈红了。苟立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这一点,姜鸿丽早就给丈夫打了“预防针”。为了不让苟立锋感到拘束,孔祥毓这位性格豪爽的中年汉子热情地拉苟立锋落座,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苟,你既然喊鸿丽大姐,那我就是你大哥。大哥这里就是你的家!”这番话,说得苟立锋心里暖暖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立锋,这桌菜是你大哥忙活了半天做的,多吃点!”姜鸿丽特意准备了两瓶红酒。几杯红酒下肚,苟立锋脸红了,话也多了起来。他说起了自己的家乡,谈到了自己的父母,讲起了读大学的不易,尤其是说起自己在见习期间的成长经历时,显得有些亢奋。
“我能按期入职,得益于‘带’和‘磨’两个字。‘带’就是姜大姐,她不厌其烦,言传身教,使我很快进入角色。‘磨’就是我们分社的周社长,社长在工作上非常严厉。有一次,他带我到石门县的一个山区釆访一位军嫂,晚上就住在村里写稿。当我完成稿件时,已是凌晨两点。满以为自己写得还可以,没想到被他全盘否定,还挨了几句重话。那天气温高,蚊子又多。没料到他脱了衬衣,打起赤膊,就要我重启电脑,他边抽烟边念稿子,我边打瞌睡边打字。一篇近2500字的通讯报道,一气呵成。在打字时,我几次脑子空白,睡着了似的,被他敲桌子惊醒,那时候觉得周社长有些不近人情,是个工作狂。”
说到这里,苟立锋将杯中剩下的红酒一口喝完又说道,“第二天上午原计划返回,他几次到我房间看到我睡得正酣,不忍心叫醒我。等我自然醒来时,一碗米粉和一个煎蛋摆在了床头。回到单位后,他把我叫到办公室,告诉我那篇文章为什么要这么写,从标题、立意到结构,说得我心服口服。一下子,我又感觉到社长这人嘴上严厉,其实心里是个热水瓶。”
酒过三巡,一瓶红酒早已见底,春晚拉开了帷幕。这时,姜鸿丽又端出热气腾腾的饺子:“立锋,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什么事,都是靠奋斗出来的,大姐看好你。”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苟立锋手机的信息、微信响个不停,更多的是同事的祝福,尤其是在常德过年的同事,纷纷邀请他来家过年。
“醉在这浓浓的亲情友情之中”
正月初六,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分社记者鲁融冰破例起了个早。煮腊肉、炖牛肉、刨猪蹄,忙得不亦乐乎。他能干的媳妇也从乡下的娘家拎来了新鲜蔬菜和土鸡蛋。临近午时,这些天一直沉醉在浓浓亲情中的苟立锋,一改往日的腼腆,提着两瓶白酒来到鲁融冰家。一进门,他按常德人的风俗,行了个拱手礼:“立锋给鲁哥和嫂子拜年了,给各位朋友和同事拜年了!”
“今天请你到家来,怕你放不开,所以特地叫上几位朋友和同事陪你。第一次来,认个门,以后你把这里当家,欢迎苟兄经常来。农村有句话,客多吃不穷。”鲁融冰一席话,说得满桌人开心大笑。
也许是酒劲上来了,苟立锋的兴致格外高,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过去,苟立锋很少谈及他的家事,只知道他是甘肃人,家在农村。从苟立锋的话语里,我们才知,他的父亲叫苟志刚,母亲叫贾花丹,都近花甲之年,两人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只要讲起家乡、说到父母,苟立锋深邃的眼眸里就泛出了泪花。他的父亲为了苟立锋完成学业,外出打工摔断了腿,手术后行走不便,至今还在异乡打拼;他的大姐为了二姐能改变命运,初二就辍学外出打工,过早出嫁;二姐在大姐的成就下,大学毕业后当上了一名中学老师;他的母亲更是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这个家。
苟立锋记忆犹深的是,有一年夏天,他所在的省一个城市机场落成,那天先后有13架飞机低空掠过,他站在黄土高坡上连声喊道:“妈,飞机、飞机!总有一天,我要让你坐上飞机。”此时,正在地里干活的母亲没有言语,只是转过头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又埋下头去干活。 这一幕,在苟立锋幼小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从小学起,苟立锋就暗自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走出这贫瘠的黄土高原。2014年,在西北那个本科上线率不足10%的乡镇中学里,苟立锋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大学4年,他很少回家,寒暑假基本上是在外打工,仅投稿获得的稿费就有近万元。这些磨难,成了苟立锋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脱贫攻坚战中,苟立锋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家里居住多年的土破房也拆掉了,建起了新楼房。听了苟立锋讲述的故事,一桌子的人都为之感动。最后,还是鲁融冰灵泛,他端起酒杯感慨地提议:“我们能够遇上、生活在这伟大的时代,一定要不忘初心,我们要努力奋斗,积极向上。为美好的未来,干杯!”
离开鲁融冰家时,大家觉得意犹未尽。途中,苟立锋坦言:“我从不沾白酒,今天都喝了3小杯,虽然有点醉意,但醉在这浓浓的友情亲情之中。今天的天气,确实寒冷,但我的心暖暖和和的。”
责编:曾晓晨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