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研讨会嘉宾发言

2023-12-20 14:37:27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潘华]
字体:【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学生吴子仪发言:

我是在一位长辈的朋友圈里接触到“楹联里的湖南”的,一开始只是出于中文系学生的本能点开看看,第一感觉就是这个策划选点非常高明,从楹联的角度来推介湖南视角很新奇,因为相比于诗词歌赋,人们对楹联的了解还是要少很多的;湖南本身也是文化大省,资源丰富,一座岳麓书院就有好多优秀楹联。而且楹联结合了文学和书法,很有美感;加上视频里面又有楹联所在地的风景呈现,等于是免费去打了一次卡,一举多得,就越来越喜欢上了。通过看这些报道,我了解了很多有关湖南的历史地理和思想文化,对湖湘文化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受益匪浅,真的非常感谢新湖南报道团队的老师们,也很期待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问世。

个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还是喜欢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是要有渠道让我们接触到,而且要尽量从小就接触。就拿楹联来说吧,我老家有一座东山书院,知名度也很高的,我从小经常去那里玩,看着那些红墙绿瓦,也一知半解地读那些对联,慢慢地培养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次通过对“楹联里的湖南”的阅读学习,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而这些接触过程中,传播形式又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一篇黑压压几千字的文字报道,可能我也不一定能坚持读下去;而如果视频的戏份更多一点,融媒体的形式更新颖些(比如拿一两期做成古装扮演或动漫的样式),那我们年轻人就会更喜爱一些。

所以我就是想说,传统文化要想获得年轻人的关注,传播方法很重要。要契合年轻人求新奇、喜闹腾、爱玩梗的阅读心理,可以在文章的标题中适当运用一些流行词语或者个性化的词语(“楹联里的湖南”系列报道中好标题就有不少,比如“逆转人生难吗?左宗棠只要25个字!”“湘潭地标楹联竟然没对仗?一起悄悄去”,有悬念感,有网络味),增加文章的记忆点和趣味性,达到推广效果。在文章的内容方面,也可以更多地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年轻人从古老的楹联中获得思想的共鸣,用古人的智慧来给面临诸多困境的年轻人一些指引,比如左宗棠的楹联报道就很能激发人、启迪人。同时,推文也可以不局限于官媒APP,在年轻人关注的网络平台上也要有宣传,可以将视频做成合集投放在B站、小红书等拥有更多年轻受众的平台。

此外,除了专业的媒体机构外,全社会都要来一起营造适合传统文化存活的环境。还是拿楹联做例子,因为大多是手书,而且是写的繁体字,可以说绝大多数当代人都很难全部认出,更谈不上理解欣赏了,这就给传播推广设置了障碍,需要想办法化解。我觉得衡阳的石鼓书院就做得很好:他们在书院每副楹联旁边都设置了一块匾牌,用印刷简体字写上对联文字,游客可以两相对照,避免了书法体上某些文字辨认不清影响阅读理解的困惑,值得各景点和文化场所借鉴。类似的还可以加设楹联导读二维码供游客扫描学习。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