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战”疫重点人群出现心理问题怎么办?来看看专家建议

2022-12-15 22:32: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邓桂明] [编辑:杨帆93]
字体:【

华声在线12月15日讯(记者 邓桂明)居家“战”疫,老年人、孕产妇、幼儿等重点人群出现心理问题怎么办?今日下午,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抑郁症诊疗中心主任、副教授刘光亚给出了详细建议。

疫情期间,老年人、孕产妇、幼儿最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一是焦虑情绪。担心多,内心感到不安,出现坐立不安、心慌、心悸、手心出汗、忽冷忽热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以至于影响到了饮食和睡眠。食欲下降、眠差等,反而降低免疫力,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二是问题行为。花费大量的时间关注手机朋友圈、老朋友等发布的关于感染的内容,尤其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造成危害的信息上,使得内心更加焦虑。

三是消极、灾难化认知。人类从进化上的天性是比较悲观和焦虑的,越是坏消息越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文化是鼓励“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这都使得我们在大量信息充斥时,更容易选择性地关注那些不好的信息,这个特点在过去原始社会里是帮助人类生存的,但是社会发展太快了,而我们进化的速度是赶不上的。所以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关注那些更能带来积极感受和更有用的信息。

四是躯体不适。新冠十大症状与很多的流感及普通感冒症状有重叠,当前季节又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当出现躯体不适时很容易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出现或者加重症状。

五是行为上的问题。出现时刻关注自身躯体不适,反复测量体温,喝水、咽口水等刺激咽部出现咳嗽症状、头晕不适等症状。当得知身边某个人感染时,想到我们曾与其接触过,遂立即感到不适,就是典型的在心理暗示下出现的不适。

如果出现这些心理问题,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在焦虑情绪应对方面,要固定作息时间。

固定时间做同样的事,如定时定点进食;固定时间入睡;按部就班工作/生活。

有意识地放慢语速讲话、慢行动、深呼吸,如仍感到内心或头脑无法平静,可选择听一些冥想的音乐(推荐大自然的声音:风声、雨声、钟声等);三分钟呼吸空间的练习等。

积极转移注意力:主动在头脑中回忆带来愉快体验的经历。

在问题行为应对方面,避免信息过载,限制时间关注相关信息(控制信息的来源和时间,早晚5-10分钟浏览权威渠道信息),选择关注积极、有用的信息。

科学安排居家生活(听些冥想的音乐、做深呼吸,规律作息,轻量运动、看书、写毛笔字、绘画等)。做创造性的事务,如烹饪美食等。

在躯体化症状应对方面,要规律作息,定时进食,保证营养,保证饮水量等减少易感因素,提高免疫力。

要定时监测症状的变化(如早上、中午、晚上)。

要避免信息过载,活动受限,睡眠问题,次生伤害(过量使用预防用药等)。

如经过上述心理调适仍无法入睡,可短期辅助短效的改善睡眠的药物,保证充足的睡眠;把自己心里的担心与家人朋友倾诉,必要时向专业的人员求助。尽可能创造条件如常生活,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放在身体之外的活动上。

怎样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疫情可视为群体应激事件,存在不确定性,因病毒感染后症状的个体差异较大,易感的周期较长等,所以我们在心理应对方面最核心的就是让我们家里的老人、幼儿、孕产妇在不确定中有更多的确定感(当然也要指导他们忍受接纳一部分不确定感),有更多的自我掌控感。

一是建立科学认识,重症少,大部分人不需要住院,感染后三个月内再次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各级医疗机构已做好了准备,均可收治阳性患者,治疗上也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

二是科学正确的认知可以有效的降低焦虑,所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的权威媒体和医疗机构及时发布准确、直接有针对性的确切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确定阶梯式目标。尽可能减少或推迟感染,避免赶上群体感染高峰期。做好感染后的药物、心理准备。做好必要时去医院的预案。

四是坚定行动策略。少出门、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等。请子女(青壮年的亲戚朋友,已经感染过的家人、朋友等)帮忙准备少量的药品,不必太多。出现症状注意监测,必要时请子女等帮助及时入院治疗。

(一审蒋俊  二审 余画 三审王亚奇)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