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雪"后,看长沙那场下了27天的雪

2016-01-26 09:34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万姗姗]
字体:【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处乞食,近因天气寒冻,脚生冻疮,难于行走,故当街啼哭。(跌作一个雪球) 近日大雪纷纷,雪雨交加,百业俱停,吾辈游子,也燃火取暖,以御严寒,吾辈每日三友人,团作一团,或作空谈,或讲笑话。 (资料来源:湖南大公报、国民日报)

暴雪、低温、冰冻,以“互联网+”的节奏席卷整个2016年年初的朋友圈。1月23日,省会长沙在飘落了几朵零星雪花之后,天空放晴,迎来一片灿烂阳光。对于这场超级寒潮,我们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

湖南北面临湖、三面环山的地形特点,一旦遭遇冰冻往往让人感觉比北方的雪还冷得入骨三分。翻开尘封的记忆,你可知道历史上那些寒冬冰冻的日子,给湖南人们的生活留下过怎样的印记?

清末日记里的线索:

1月奇寒,穿钉鞋走路都滑倒

清末民初,虽未有系统的气象记载,但我们仍然在一本名为《湘绮楼日记》的古籍中找到了那些年气象风云的线索。《湘绮楼日记》的作者王闿运是晚清的一位学者,也是曾国藩幕僚。《日记》开始于1869年结束于1916年,除去书稿残缺的几年,基本为逐日记载。

《湘绮楼日记》保存了大量长沙、衡阳等地的天气、物候等方面的信息,成为后世人研究当年气象的原始资料。在没有温度计、气象仪的年代,作者本人对天气状况的感受,无非是两方面,一则为“寒”一则为“暖”。这虽然只是一种表示相对冷暖程度的比较带有主观色彩的指标,但它出现的频率还是能很直观地反映当年的气候特点。

“1月1日(作者注:日期为后人由旧历换算成公历)长沙,雨冰,研墨俱凌。午后寒愈甚。夜雪。”“1月3日,雪止冰合。”“4日,晴。怯寒未起,冰见日不释,寒气殊重。”“5日,阴。冰犹不释。冰萦墨,笔不能书,改用朱笔,亦随点画成冰。”“11日,雪不甚消。着钉鞋行冰,几滑倒泥中。”“13日,冰冻不解,南中奇寒也。未夜还,微月。”……这是1878年1月王闿运日记的片段,从这些只字片语之中不难判断,这是一个降雪频频、久冰不化的奇寒之冬:14个降雪日竟然分成11次降雪,反映出这一年冬天冷空气南下的频率。

由于常受寒潮侵袭,加之空气中水汽充裕,湖南冬季下雪并不罕见,罕见的是这一年冬天积雪经久不化。1月1日那场大雪之后,随即出现了“雪止冰合”的记载,接下来几天,不是下雪就是结冰,直到1月10日,才有“雪始半消”,但升温过程很快又停止了,第二天就写道:“雪不甚消。着钉鞋行冰,几滑倒泥中。”两场降雪后,到1月23日,“雪始欲化,夜初仍冻”,可见积雪仍未融化。1月27日的日记中有“晴。……大街甚湿”的记载,可以推测,直到此时,积雪才融化得差不多了。从日记中细数,这一年的连续积雪日数达到27天,而这27天竟然全在1月之内,可见1878年1月的寒冷程度。

(呜呼中国之交通!)

1930.1.27

由家到衡,虽然只有数百里路程,却已经费去了三四天的时间,旅途的辛苦,更

是不用说了!在衡阳停住了七八天,一则等天晴,一则等轮船。结果等到闷了,天还是积雪数寸。轮船也只等得一只小小的,然而驰行到衡山,(水路百余里)已经费了三天工夫,呜呼中国之交通!(梦梦《雪夜泊湘江》)

(油条都涨一倍了)

1930.1.7大雪经旬。园中小菜。多被冻死。故价值飞涨。为白菜萝卜。均较以前贵一半或一倍。油条原售二十文者,现已涨至四十文。豆腐虽未涨价,较前特小。鸡蛋涨至每枚一百四十文。为从来未有之高价。

(长沙人,我以为还是莫名其妙)

1930.1.24

自从大雪之后,我便不出门了!在别的都市里,不一定有这样的现象。长沙,我们知道有清道夫的,在天晴的时日里,早上可以看见他们扫街,等到落雪,可也就瞧不见了!大率是怕冷的原因,宜乎其街头雪深不扫,泥泞成渠了!这月里,恐许没有干路走了!长沙人,什么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我以为还是莫名其妙!1930.1.30

长沙市公安局通令各署云。照得街道积雪。天晴时满市泥淋。行人

深感不便。仅责成清道夫打扫干净。人数无多,人力不济。势不能不仰赖民众之协助。于雪止时。立即将各自门前积雪,扫至道路两旁。

(炭贩子也科学化了)

1930.1.8

他们——炭贩子——当你称炭的时候,等你一个不留神,将一块小瓦片或者小石块用一种很敏捷的手腕插入秤钩靠锤这一端的转靠缝内,这样,就是一斤的东西一称就有二斤重了。

(小乞丐生冻疮当街啼哭)

1930.1.28姓李名满贞,年十岁。长沙人。父名李忠心,出外当兵多年。母亲病故,无人照料。四

连日大冻。路已结冰。溜滑。一日之间。被冰滑倒者,前赴后继。煞是好看。包车夫滑倒于地,坐上客跌作一雪球者,颇不乏人。甚有自己笑别人倒地,笑声未绝,自己亦倒者。诚奇观也。

(豹子下山)

1930.1.12溁湾市发现豹子,体硕如牛。张福茂饭店昨傍晚时忽来两只豹子,体硕如牛,直奔

1930年,湖河冰冻可走牛羊

进入20世纪之后,我国开始有仪器观测气象记载,长沙也渐渐开启了仪器观测气候的新时代。湖南气象专家叶成志介绍,湖南在1900年—2005年的106年中有66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冰冻天气。1916年12月、1929年底至1930年初以及1954年底至1955年初这三次最为严重。

1916年12月,湖南迎来一次大的冰冻。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湖南卷》记载,12月,益阳、宁乡各地冬大凌,历年罕见。长沙、岳阳等地连日冰冻,以致电杆被折坏,脱断电线数百副,电杆数十根,岳州至蒲圻电报不通。冰冻折断了电线杆,阻断了电报,这是自然灾害与人类科技的一次全新抗衡。

在动乱不堪的战争年代,一场冰雪灾害带来的可能是饿殍遍野。1929年末至1930年初,军阀混战刚刚结束不久,一场天灾又接踵而至。一场大雪冰冻,不仅给湖南,也给整个华北、西北带来巨大影响,当年的湖南报刊均以“奇寒严冻”来形容这次极端天气灾难。

“蒸水以内,坚冰冻结,船舶胶停,航行胶阻。广荡河身,徒步可涉,乡村饮料亟待敲冰。”当年的湖南《大公报》报道《奇寒严冻:四十年未有》记载了衡阳河流结冰,居民取水都要凿冰的景象,这在湖南历史上的确不多见。

事实上,根据湖南气象灾害史的记载,这一年湖南河湖几乎都结了冰冻,冰冻期长达二十多天。长沙水陆交通基本断绝;宁乡、石门、益阳大风冰雪,月山雪深二尺,麦田塘凌厚六到八寸;保靖、古丈、华容雪深数尺,树多凌断;岳阳、平江、临湘塘水结冰一尺七寸;洞庭湖冰冻,可走牛车。在这场奇寒中,资兴、汝城、临武等地,雪连接下了49天,桂阳,嘉禾,耒阳大雪十余日。

严寒的天气给市民生活带来不言而喻的影响。鸭绒被服厂在报纸上打起了广告大战,1930年1月11日的湖南《国民日报》上,还能看到长沙上坡子街“华泰羽绒公司”与长沙怡长街“华新羽绒服公司”同时打出的机制羽绒被广告。不知道在当时一床机制羽绒被价格几何,但雪情冰灾导致了物价的飞涨,从市民的菜篮子里可见一斑。据1930年1月10日《国民日报》报道,由于连日来雨雪交加,天寒地冻,谷米飞涨,豆麦涨价。麦因湖南面粉公司售卖和本埠商人吸收运费,市价涨了四五角不等。豆因冰雪凝结,蔬菜稀少,市价涨了七八角不等。此外,岳阳炭价高至八元,为炭价之新纪录。

生活的不便只是这场灾害带来影响的冰山一角。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大雪冰冻中,湖南成百上千的船只受损,水上交通完全断绝,电线被冻断,汽车停开,蔬菜枯萎,人畜大批冻死。2月4日至14日,城陵矶冰封江,冰层厚,范围广,解冻时大块浮冰漂流,木帆船遇难的很多,船民丧生者不计其数,此次冰雪为灾,为四十年所仅见。

参考资料:

1、《湘绮楼日记》、

2、《古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3、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湖南卷

4、湖南《大公报》、《国民日报》、《新湖南报》

20世纪特大冰冻:

1954年,气温一夜骤降28℃

在2016年这场寒潮来袭之前,不管天气预报如何发布气温预测和预警,湖南怀化87岁的老人黄玉珍总是有点漫不经心。“冰冻,我们见过最厉害的,那一年才是最冷最冷,现在再冷能冷到哪里去。”

黄玉珍说的“那一年”,是1954年末与1955年初之交,身怀六甲的黄玉珍在腊八节前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寒冬腊月的临产让她永生难忘。“当时我们住在一个山冲冲里,山上的路全部结了冰,产婆根本走不上来,最后把绳子绑在树上,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接生时用过的热水泼在门外,不久就成了冰凌子。”

让黄玉珍刻骨铭心的这一年冰冻确实是一代人的记忆。根据湖南气象记录,1954年的大冰冻为20世纪特大冰冻。“大冰冻”起于1954年12月26日,来自新疆阿拉山口的一股猛烈寒流迅速侵占了湖南,四天之内湖南便成为冰城,并引起一场历史罕见的降温。该冰冻一直持续到1955年元月中旬,历时近26天,主要影响地区为湖南湖北等地。

1955年1月18日的《新湖南报》记载,“寒流开始第二次袭扰洞庭湖,洞庭湖全部堤垸很快就冰封雪盖了,堤岸上的树木被冰雪压得弓变低垂,数十里电线被冰凌坠折。气温由20℃,骤然降到-8℃,风雪持续了11天,湖上的老人们说:这是洞庭湖20多年没见过的大严寒大冰冻。从湘北开始,紧接着,湘中、湘南相继出现大冰冻,在这10天之中,气温一直保持在-2℃以下。最后,由政府出动破冰船,才将湖面凿开解救受困灾民。

许多人都是第一次遭遇冻雨,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冻雨感到很陌生,也不知道这将造成什么样的灾害。当年长沙气象台解释说:“这种现象称为下冻雨,是上空暖空气和近地层的冷空气相遇的结果。冷空气不断地将暖空气抬高,由上空降下的雨滴或毛毛雨落近地时,便逐渐凝结,最后冻结在地面或物体表面,特别是物体的向风面上……”

此次冰冻中最低气温达一8~一9℃,冰冻持续时间长,洞庭湖持续18~20天,湘中10~15天,湘南10天左右,南岳高山长达31天。据记载,湖南各地竹林折断,冻死耕牛,通讯电线冰固如蜡,动之则断,溪水冰合,行船困难,有些池塘结冰后可行人,有的溪河也结冰,雪峰山区阻车达1个月,衡宝公路不能通车,油菜、小麦、蔬菜多冻萎,长沙南橘几乎全被冻死。

冷暖往往只是一种感觉,合上历史的书页,突然觉得窗外的天气不似那么寒冷了。

参考文献:《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颇具特色的宋代湖南科举》《湖南书院史稿》

本版文史顾问:陈先枢(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涨姿势

雪最南能下到哪里?海南下雪“传说”在百年前

一直连入秋都比较困难的广东,此次也没有逃过2016最强寒潮的虐。不少从未在当地见过雪的广东本地人,此次认识了冻霜和雪凇。可是,广东曾经真的是下过雪的,不仅如此,中国下的雪,最南的地点,是海南岛。

根据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气象资料,福建、广东和广西的许多地方曾经下过雪。其中,南宁最近一次降雪出现在1983年;广州更早,出现在1967年,而且这是广州有气象记录以来唯一的一次降雪;汕头出现过的降雪也是“爷爷”级的了,在1958年!

根据气象专家们研究得出的“中国最南降雪线”,在1951年-1980年这三十年间,龙州-南宁-来宾-桂平-梧州-罗定-高要-广州-河源-五华-汕头这一条线成为我国最南雪线,大概在华南地区中部偏南的位置;而1981年后的三十多年,气候转暖,广东的罗定、高要、广州、增城和汕头等地都没有出现降雪的记录了,所以最南雪线比之前30年向北收缩了大概100公里。

最南雪线之南就是降雪的“禁区”,在广西和广东的沿海地区,比如广西的钦州、北海、玉林,广东的湛江、深圳、东莞和汕尾等地,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从未出现过降雪。

除开确切的气象记录,我国古代地方志都有对于异常天气现象的记载,从地方志及有关史籍对气候的记载中,最近一次广东、广西和海南出现降雪的记载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在1893年前后的几年中,广东、广西沿海地区和海南的琼山都有降雪出现,距今已120余年历史。记者储文静

野史记

永州傲娇一下为何宋代进士最多

有个奇怪现象,宋代长沙尽管有岳麓书院,但进士最多的地方却是永州那一带。永州人先傲娇一下。

你可能想不到,但确实如此。

两宋时期,湖南省地区的行政机构叫“荆湖南路”(“湖南”地名也由此而来),下辖潭州(长沙、湘阴、醴陵、宁乡、浏阳等)、岳州、衡州(衡阳、安仁、茶陵等)、永州(零陵、祁阳、东安)、道州(道县、江永、江华、宁远)、辰州(湘西、常德一部分)、邵州(邵阳)、靖州(湘西一部分)等十多个地区。这里说的永州那一带,就包括永州和道州。

文章题目的答案来自《宋史》、《宋元学案》、《宋会要辑要》、《永州府志》等书籍的统计,获得了这么一组数据:

两宋时期湖南考中进士人数有936人,其中:潭州有150人,占总数的16%左右。衡州有99人,占总数的10.4%左右。邵州有27人,占总数的2.8%左右。而永州有172人,占总数的19%。

道州有195人,占总数的20%以上。永州和道州加起来竟然有367人之多,占总数的39%以上,接近四成。足以秒杀潭州(长沙)地区的进士数量。永、道两州地区的人口数仅是潭州地区的三分之一,而进士数量却比潭州地区多近三倍。

如果再往下到县一级,则两宋时期,永、道地区的祁阳县、零陵县包揽前二名,分别是93人和73人。

按照常理,长沙地区有岳麓书院,靠近文化发达的江西,而且,经济条件也不差,人口也多,他们的进士数量理应高于相对偏远、蛮荒、经济不怎么样的湘西南一带才是。

简单说两个原因:

1.宋代国小,湖南,尤其是湘东北地区,相对中原、江浙一带,已经不是荒远之地了。在南宋,它甚至还是抵抗金国、蒙古的前线。而湘西南靠近岭南、贵州,离国都远,离国境线也远,在朝廷看来,这一地区还是蛮夷聚居、未开化之地。皇帝一旦不喜欢某人,就把他扔到那里去好了。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历代贬官,永州地区有80多个,占总数的一半还多,其中以唐宋时期为最。贬官一到这些地区,带来了他们身上的学问,带来了强大的师资。

再者,贬官一多,他们的朋友以及慕名者也纷至沓来,像宋代,范纯仁、苏轼、黄庭坚等50多名大学者都去过那儿,他们难免会在当地搞搞讲学活动。

2.第一个原因讲的是外来精英带动当地人才兴盛,其实当地的土著精英也不是盖的。像周敦颐在永州当官期间,当地不少人就拜他为师,他的徒子徒孙就索性建了以周敦颐的字号为名的“濂溪书院”,并且拿到了宋理宗的题名。南宋时期,永州地区有4所书院,与长沙地区的书院数量旗鼓相当。

最后说一句,古人读书,确实是个花钱的活儿,但“经济落后”地区,如果有几个热衷土地经营和科举的强宗大族,进士数量超过“经济发达”地区也不是没有可能。以醴陵、茶陵为例,二者均属于相对落后的湘东地区,两宋时期,两地已知的进士数量总和达74人,超过长沙大部分地区的进士数,这74人大多数出自几个大族,如醴陵丁氏、茶陵谭氏。文/陈文嘉

潇湘晨报记者储文静


责编:万姗姗

来源:潇湘晨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