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宋德坤在稻虾田里察看水稻生长情况。 李特南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特南 金鹰报记者 谭好
“我的人生经历可以写成一本书了。”9月18日,坐在自家屋前果树下,今年64岁的宋德坤笑着对记者说。
宋德坤是益阳市资阳区茈湖口镇新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致富到返贫,再到脱贫,他穷过、富过、哭过、笑过,但从未被命运击垮过。如今,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下,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这位朴实的农民汉子撑起了一家人的希望。
新飞村南临资江,北靠洞庭,全村有787户3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441人,现已脱贫121户423人。2015年以前,新飞村属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民主要靠田里种稻、鱼塘养鱼及外出打工谋生。宋德坤告诉记者,早些年,他依靠一门刮涂料的好手艺,在外打工、当小包头。“年收入多的时候有几十万元,算是富裕了,日子过得挺好。”2004年,宋德坤回乡创业,在村里办起了砖厂,哪知因经营不善和市场变化,仅两年便把所有存款亏损掉,还欠下十几万元高息贷款。
受生活重压,2008年,宋德坤学着养鸡,把能腾出来的房间全部用来喂鸡,一家人就睡在鸡窝边。谁知命运又给他开了个大玩笑,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第二年却遇上禽流感,1000多只鸡卖不出去。“当时,急得每天晚上睡不着,不知道该咋办。”回忆起那段艰苦日子,宋德坤仍心有余悸。2014年,因家里生活困难,村里把他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雪上加霜,宋德坤被诊断出“肺癌”,治疗几个月后,所幸实际上是肺结核。一件又一件糟心事,让宋德坤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无助且无力。村扶贫专干胡志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他知道在新飞村,像宋德坤这样的贫困户并不少。
如何加快脱贫,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想了很多法子。新飞村地势低洼,容易遭渍,“落雨白水田,十年九不收”。不过好在这里水源清澈无污染,生态环境良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合稻田养虾。于是,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决定选择近年来在洞庭湖区流行的稻虾共养。2014年,村委会委员谢建明先行先试,承包100亩农田,搞起了稻虾共养,当年每亩实现纯利3000余元。2016年4月,由他牵头成立嘉兴种养合作社,领着贫困户一起干,发展稻虾共养600多亩。村里4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扶贫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参与合作经营。作为利益共同体,2016年底,贫困户每户增收3500元以上。脱贫致富有了盼头,村民们兴趣高涨。也是在这一年,村里安排宋德坤来到嘉兴种养合作社学技术,做管理。一年后,学到技术的宋德坤自己承包稻田,开始稻虾共养。
宋德坤告诉记者,今年是他进行稻虾共养的第4年,靠着二十几亩田地,每年都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第一年,我就赚了七八万元。第二年,除了稻虾,我在旁边水塘里搞甲鱼养殖,收入多了五六万元。今年,我又加大投入,养了财鱼(乌鳢)和黄骨鱼,收入会更多些。身上背负的债务,去年已还清。”说起这些时,宋德坤的话语中透着丰收后的知足。
短短4年,靠稻虾共养,宋德坤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作了一辈子的田,没想到这片低洼田还真成了聚宝盆。”宋德坤黝黑的脸庞上堆起笑容,写满了幸福。
■记者手记
平凡成就伟业
李特南 谭好
新飞村是洞庭湖区一个普通水乡。
宋德坤是一个平凡的农民。
稻虾共养也是现在农村常见的种养模式。
到新飞村采访前,记者心里很忐忑:现在农村到处都是稻虾共养而致富的故事,在新飞村能挖到不一样的新闻吗?
见到宋德坤后,记者心里踏实了。在新飞村,宋德坤不是致富能手,也不是脱贫典型,他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找到了自己的致富之路。在新飞村,有许许多多像宋德坤一样勤劳朴实的农民,通过自己辛勤劳作,一步一步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29日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说的这句话,触动了记者的心弦。正是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宋德坤”们,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才成就了我们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