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茂:淡泊名利六十载 守望初心志不移

2019-10-12 15: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关杨博]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华声在线10月12日讯(通讯员 关杨博)10月10日,参加武冈市湾头桥镇六家村“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87岁老党员刘国茂与其他党员一道,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荷塘小镇、武冈机场、同保楼,现场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漫步木瓜村红军桥,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感受武冈经济社会发展巨变。刘国茂深情地说,作为党的忠诚战士,就要淡泊名利、守望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六家村,刘国茂和蔼可亲、淳朴善良,是一位受人尊重的老党员。年轻时,他参过军,多次受到奖励。但是一直以来,刘国茂都将立功受奖经历深埋在心底,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守望初心从不悔改,成为村民和儿女的好榜样。

从“门外汉”一跃成为老百姓竖起大拇指的农技能手

今年国庆期间,通过国防科技大学教师杨丽萍的牵线,笔者走访了刘国茂老人,发现了他珍藏的多年的抗美援朝军功章和饭盒、水壶等军用品。“这些都是小事,不值得一提。我是一个党员,就要做表率当先锋,多为群众做事,任何功名都不是骄傲的资本。” 刘国茂回答。

“共产党一心为人民,让我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已过耄耋之年的刘国茂心怀党恩,对儿时往事历历在目。1932年,他出生在当地的一个贫苦家庭。因父母身患残疾、生活负担重,没有上过几天学的他,便成了父母的小帮手,砍柴、打禾、放牛、扯猪菜、煮饭等样样会做,早出晚归是常事。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随后新中国成立,刘国茂和父母跟着党员干部一起打土豪分田地,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

1950年10月,18岁的刘国茂毅然决定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此后,获得“和平万岁”勋章和抗美援朝纪念奖章的刘国茂,在战争胜利后继续留驻朝鲜保卫胜利果实,直至1955年才回国。

1957年3月,刘国茂正式退伍。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回到养育自己的故土当农民。1958年,武冈县钢铁厂大量招收工人,刘国茂应征报名,由农民兄弟转身钢铁“老大哥”。发扬军人优良作风的他从不叫苦叫累,从普通的挑水工干起,逐渐成长为厂里的骨干力量,赢得了全厂上下的一致认可。但是,钢铁厂从1960年开始压缩产能、精简人员,刘国茂二话没说,决定把机会留给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则主动辞职回家种田。

1963年,刘国茂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也被推选为村里的民兵营长,这一干就是12年。因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成绩喜人,刘国茂多次获得县乡两级表彰。村民们都说,刘国茂为维护村庄的长治久安做出了积极贡献,一直以来是大家最值得信赖的“守护神”。

从民兵营长退下来后,刘国茂先是到生产大队经济场当场长,后又投身农业科研领域,担纲生产大队农科所所长。对于全新的领域,完全是一片空白的他经常去先进公社学习取经,拜下乡知青为师,刻苦钻研制种育秧技术,把25亩试验田当作主阵地,写下了几本厚厚的学习笔记。

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从“门外汉”一跃成为生产大队群众竖起大拇指的农技能手。在刘国茂和一群优秀下乡知青的引领下,整个生产大队兴起了科学种田热潮,粮食产量多次蝉联泉塘第一。之后,他上调到人民公社农科站任站长,带领群众扩大稻田种植面积,为国家贡献了一大批优质公粮。随着年龄的增大,不考虑个人待遇与得失的他主动提出“年轻人上”,急流勇退后继续发挥余热,通过“传帮带”助力年轻人快速成长。在刘国茂的悉心指导下,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和农技员逐步成为了农业科研领域的顶梁柱。

本可安享晚年,却开始关注支持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

改革开放初期,刘国茂决定回乡务农,并被乡亲们推举为村民小组长。尽管家庭条件改善了,但是刘国茂依然严格要求子女,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始终以身作则,从来不搞特殊化。乡亲邻里遇到生产生活难题,他定会尽力相帮,从收入中挤出一部分资金,帮解燃眉之急。

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大儿子刘祚炎于1978年入伍、1981年入党,参军13年里多次立功获奖,复员后在武冈市统计局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其他几个子女也传承了好家风,和睦邻里、诚实做人、乐于奉献,成为远近有名的幸福美好家庭。

外孙女杨丽萍从小听着刘国茂讲抗美援朝故事长大,耳濡目染后心向军营,通过不懈努力进入国防科技大学教书,多次担任全军比赛和晚会编导、演员,曾在全军文艺汇演中获奖,并受到国防科技大学嘉奖。任职学校舞蹈俱乐部主任的杨丽萍创作了一大批军味浓厚的舞蹈作品,深受广大官兵喜爱。作为总导演,她还成功举办军旅舞蹈专场,在全校师生中反响热烈。

如今,本可安享晚年的刘国茂老人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仍然住在六家村,在关注支持乡村振兴事业的同时,担任爱国主义教育义务辅导员。他决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