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奋斗七十载 史忆新湖南|1976·杂交水稻:调动“千军万马” 打好“南繁第一战”

2019-09-27 08:11:2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泽汇 贺文静 王会仙 陈青青] [编辑:周泽中]字体:【  
中国是世界上首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袁隆平院士于1963年发现6株雄性不育株,正式拉开杂交水稻研究序幕,1974年我省成功试种20多亩,平均每亩产量超过500公斤,经过一年4次扩繁。

中国是世界上首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袁隆平院士于1963年发现6株雄性不育株,正式拉开杂交水稻研究序幕,1974年我省成功试种20多亩,平均每亩产量超过500公斤,经过一年4次扩繁。终于,1976年杂交水稻正式向全国推广。而这背后又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惊心动魄故事。

2019年9月7日,袁隆平院士从“80后”升级为“90后”。1963年,他发现水稻中杂交组合的优势现象,从此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强烈念头。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到现在,56年光阴荏苒,袁隆平的愿望很小但又很大:人们吃饱饭,不再饿肚子。

原湖南省农科院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谢长江介绍,1976年杂交水稻向全国推广,种子必须准备好。1974年,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培育出了177公斤不育系种子,1975年的任务就是制出满足全国推广的分量。袁隆平团队争分夺秒地工作,先把177公斤不育系种子在广东湛江扩大繁殖,收获9500公斤不育系种子;此后,再将9500公斤不育系种子一分为二,一半运到南宁继续扩大繁殖,另一半于冬季转战海南继续繁殖。

“这个行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是‘千军万马’南下制种,最后,我们共获得11万公斤不育系种子。同时,有计划按比例安排制种,又获得20.07万公斤杂交稻种子。这为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做好了种子、技术力量等多方面极其宝贵的经验。”谢长江回忆道。

20.07万公斤杂交稻种子已经准备好了,可向全国推广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行动。上至中央,下至每一个生产队,中间还牵涉到农业、科研、财政、金融、粮食、供销、交通运输等十几个部门。可时间已经到了1975年的12月,再不行动就赶不上1976年的春种了。

当时的湖南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陈洪新心急如焚,1975年12月17日,他赶到北京向中央汇报工作。12月22日下午,中央领导听取了陈洪新3个小时零5分钟的汇报后,予以高度评价,当场拍板: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其中120万元给湖南作为调出种子的补偿;30万元给广东购买15辆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1976年1月,全国首届杂交水稻生产会议在广州召开。与会的南方13省、市、自治区农业负责人商定落实了杂交水稻全国大推广第一年(即1976年)的繁殖、制种、示范栽培生产计划。

“我当时还在邵阳市绥宁县任主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因为我是袁院士在安江农校的第一批学生,所以1976年我从他那儿买到了2斤杂交稻种子,回绥宁盐井公社试种了两亩。结果同样的栽培方法,杂交稻亩产过500公斤,而当时常规稻亩产最多300公斤。我把稻谷摊在地上,农民兄弟高兴得不得了,都问这么好的稻谷是哪里来的,他们也要种。”提起当年的试种,谢长江笑得合不拢嘴。

据统计,1976年,全国广泛试种了13.87万公顷杂交水稻,普遍获得丰收,增产20%~30%。从此,杂交稻引发了世界水稻界的革命,技术传播越来越远,在许多国家“生根开花”。

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三系杂交稻,到90年代中期的两系杂交稻;从亩产500公斤,到亩产1000公斤,甚至1200公斤;从淡水稻到海水稻,袁隆平和团队的探索从未停止。如今,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在国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但这位“90后”老人仍在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路上。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出品

记者 胡泽汇 实习生 贺文静 王会仙 视觉 陈青青 周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