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孤身援非,他在废墟中建起孔子学院

2018-09-08 12:03: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京 陈舒仪 陈景涵 喻玲] [编辑:曾晓晨]
字体:【

对于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段胜峰来说,10年前,位于西非的利比里亚,只是地图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家;而现在,利比里亚已成为他的第二个“家”,承载着永远也挥之不去的记忆。

对于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段胜峰来说,10年前,位于西非的利比里亚,只是地图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家;而现在,利比里亚已成为他的第二个“家”,承载着永远也挥之不去的记忆。

2008年,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成立,这是长沙理工大学在国外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也是利比里亚历史上的第一家。同年7月,段胜峰赴任孔子学院第一任中方院长,也开启了他长达四年、刻骨铭心的“援非之旅”。

正在施工的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

废墟中“长”出来的孔子学院

经济落后,安全保障较差,卫生堪忧……赴利比里亚前,段胜峰已经听到了不少这样的描述,他也做足了要接受考验的心理准备。但真正踏进这个国家,段胜峰还是吃了一惊。“那时刚结束内战5年,城市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倒地的电线杆、被烧焦的楼房、满是弹孔的墙壁随处可见。”段胜峰回忆,当时,利比里亚大学里没有水电供应,每天的生活用水只能靠打井水来支撑;发电机每天仅供6六小时电,还时常会出现断电情况,“手机信号也非常弱,更不用提网络。”

利比里亚还是疟疾的重灾区。“到过利比里亚的人,基本上体内都有疟原虫,通过蚊子传播,免疫力下降时就发病。”段胜峰没有“幸免”,他得过疟疾也患过伤寒,“最严重的一次疟疾,连续打了十三天的吊针,九天高烧不退,暴瘦二十多斤,衣服都穿不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段胜峰坦言,孔子学院筹建的难度之大超过了自己的心理预期,但他咬紧牙关坚守。在校园里,段胜峰不但兼任装修工、监工,为鼓舞士气,还要在烈日下走上很远的一段路,为工人们买上一桶水。与此同时,他还要负责招生宣传,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利比里亚首个孔子学院开课了,一下子来了40多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非洲大学生。“不过因为当时教室还没建好,连续3个月,我带着学生露天上课,下面蚊子咬,头上太阳晒。”

非洲刮起“中国风”

2008年12月18日,由长沙理工大学与利比里亚大学联合创办的孔子学院正式成立,这是该国历史上的第一家。孔子学院设立的目的,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了让当地学生迷上中国文化,段胜峰和其余三名学校派驻的汉语老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甲骨文到兵马俑,从《茉莉花》《浏阳河》到窗花剪纸,我们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渐渐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追逐日益攀升,学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段胜峰说,后来有了固定的教室,每堂课都是满座,连过道里都站满了来听课的学生。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必须言传身教,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段胜峰回忆,做事拖沓、不守时在利比里亚比较常见,但段胜峰和其他几位老师却坚持做到“守时、讲信用”,并告诉当地学生,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点也深深感动了当地的学生。

尽管当地极不发达,但大学生们身上迸发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让几位老师特别感动。“我们还组建了当地学生合唱团,一首首旋律优美的中国民歌飘扬在非洲的天空。”

文化语言推广结出硕果

段胜峰见证了孔子学院的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他也被国家汉办评为“孔子学院先进个人”。任期满后,2010年,段胜峰决定再延期一年,留在利比里亚。“这里的人们乐观的心态感染了我!我发现,当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种种困难时,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生动有趣!”段胜峰要延期一年,最高兴的是利比里亚孔子学院利方院长BAH博士。BAH和段胜峰是“忘年交”,“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他都给了我很多帮助。”段胜峰笑着说,BAH还在家中特意给他留了一个房间,随时都欢迎他回“家”。

在中利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文化、语言推广工作结出硕果累累。2009年,汉语课程进入了利比里亚大学的学分系统;2014年,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在利比里亚国家电台开办“空中汉语”节目,每天播出40分钟,覆盖西非数国,近20万当地民众可以收听到汉语节目,普及了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2017年,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中小学汉语教学点开班,目前中文学习已经逐渐纳入到了利比里亚国民教育体系……

对于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段胜峰认为,在学生培养方面,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有层次,还要改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承传播汉语及中国文化,要让当地学生真正掌握汉语知识,将汉语当作工具,并且结合专业,如“汉语+电子技术”,让他们实实在在获益。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黄京 陈舒仪 实习生 陈景涵 通讯员 喻玲

来湘“取经”,把本领和友谊带回非洲

不远万里从加纳来到湖南求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欧酷和卡冰的感受是一个字:“值!”四年前,这两名立志成为出色医生的非洲青年,选择到湖南来“取经”。他们的目标是,要把在此学到的本领和收获的友谊带回非洲,为中非友爱注入新鲜血液。

湖南中医药大学非洲留学生

【学习】倾心中医的神奇

和所有来华留学生一样,欧酷和卡冰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先接受一年的语言学习并通过了HSK考试,然后再开始长达5年的医学专业学习。尽管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但他们却统统对中医课程非常“来电”。“针灸、按摩、推拿都太神奇了,不用吃药打针,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欧酷认为,有些西医不能诊愈的病,通过中医可以治愈,除此外,中医治疗还可以降低药物对人体五脏六腑的副作用。所以,在他看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应该是非常完美的。

不过,卡冰认为,学习中医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虽然我们通过了语言考试,但中医领域有很多专业术语,完全不是你看得懂汉字、听得懂普通话就能弄明白了。”她很感谢学校的老师,为了让他们能看明白各个穴位,特意将很多中医知识翻译成英文,再给他们讲解。欧酷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一家中医按摩诊室实习,为几名湖南患者进行治疗。“大家见到黑人中医都觉得很惊奇,起初还有些不信任,幸亏我学到了老师的真传。”这个“90后”大男孩笑得特别开心,他认为,中医和所有医学门类一样,应该是无国界的。

欧酷和卡冰还有一个共同的偶像迪亚拉,他来自非洲马里,是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后,也是世界首位中医外籍博士后。迪亚拉热心公益,不仅免费培训了数千名中国乡村医生,还多次深入乡村和灾区,为当地百姓免费治疗,成为患者心中的“黑求恩”。卡冰说,希望自己也能掌握好医技,将来回国也当一名“黑求恩”。

【生活】已成半个湖南人

“嗨,你好!”走在校园里,欧酷和卡冰会主动和每一位向他们投来目光的师生打招呼。“没办法,谁叫我们这么黑呢,回头率实在是太高了!”欧酷笑称,起初自己最不开心的事,就是走在路上经常会被人盯着看,他甚至会悄悄照镜子:“难道真的那么难看?”

记者获悉,为了帮助像他们一样的外国留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2014年起,湖南中医药大学还推出了“Tutor计划”,让一名中国学生与一名外国留学生结成帮扶关系。中国学生通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后,方能成为tutor并持证上岗。tutor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留学生义务提供一定小时数的服务,并要求tutor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带照片的个人感想、记录“我与留学生的故事”等。获得留学生好评的tutor将获得学校颁发的“优秀tutor证书”。对此,卡冰认为,最初在异国他乡求学时,常常会感到孤独。而tutor的出现,不但扩大了自己的生活圈,也迅速提升了语言交流能力。

现在,欧酷和卡冰已然成为半个湖南人。“哪里的美食最地道,哪个景点最值得去,我都特别清楚。”来湖南求学四年,卡冰说自己只回家过一次,其余都是在中国的美食和美景中度过。前几天,她在学校食堂吃饭,尽管她和打菜的阿姨说自己不用太多,但热情的阿姨还是给她不停加菜,鼓励她一定要吃饱吃好。“太感动了,就像亲人一样。”

记者 黄京 刘镇东 陈舒仪 实习生 陈景涵 通讯员 张觅

链接:数据说话

目前湖南省高校共有在校留学生4000多人,其中非洲留学生1102人,分布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14个高校;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与非洲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非洲建有中南大学刚果金外交学院孔子学院、湘潭大学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孔子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和湖南城市学院加纳海岸角大学孔子学院等4所孔子学院;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赴非洲任教,常态化开展与非洲高校的交流互访。

我省积极支持高职院校为在非企业员工开展境外培训,近三年累计培训4254人次,涉及卫生、水利、环境、道路运输、轨道交通、能源矿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领域。

喻玲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