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寻访新乡贤|曾昭斌:丹心一片慰乡愁

2016-09-22 08:54: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宇芬 金慧] [编辑:万姗姗]字体:【  
酿造了几十年的乡愁,究竟有多浓?1999年,大校军医曾昭斌从西安退休回到湖南。一直在娘家耒阳把三个孩子拉扯大的妻子资治芳,终于盼来了团圆。但团圆的日子只过了几天,曾昭斌又启程了。这回,他的目的地是大山深处的新化县维山乡龙寨村,一辈子魂牵梦萦的家乡。

曾昭斌

■人物档案

曾昭斌,男,1940年1月生,湖南新化人,现为长沙市雨花军休所军休干部。出生于贫苦农家,1958年参军,1960年入党。入伍后当卫生员,经多次进修学习,成长为擅长胸外科和腹外科手术的医学专家,被授予大校军衔,曾任兰州军区第二野战医院院长、兰州军区33医院胸外科主任。荣获过“战地模范军医”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军队离退休干部。2015年被评为“长沙好人·身边雷锋”。

9月8日,新化县维山乡龙寨村,曾昭斌(中左)与曾赞吾老师促膝谈心。

9月8日,新化县维山乡龙寨村,老乡给曾昭斌送来一只土鸡,曾昭斌抢过袋子把鸡给放了。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胡宇芬 金慧

酿造了几十年的乡愁,究竟有多浓?

1999年,大校军医曾昭斌从西安退休回到湖南。一直在娘家耒阳把三个孩子拉扯大的妻子资治芳,终于盼来了团圆。但团圆的日子只过了几天,曾昭斌又启程了。这回,他的目的地是大山深处的新化县维山乡龙寨村,一辈子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的老家贫穷落后。当时想着他是去扶贫的,就支持他去,哪晓得一去就是12年。几年前身体吃不消了,才回了长沙的家。”中秋节前,记者在曾老家里见到了他的贤内助资治芳。说起曾老的执着,她有些许怨言,更有几十年相濡以沫形成的默契。

12年里,曾昭斌带上医术、带上力气、带上自己的工资,和他的乡亲一道,行走在那个偏僻的山村。

1. 做了90多台手术,收费不到500元

五六个平方的房间里,摆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就挨到墙了。旁边一间更小的房间里,水泥案板上摆着几叠医学书籍。

“那是叔叔的住房和书房,退休后在我这里住了10多年。”9月上旬,记者来到龙寨村曾老侄儿曾月安的家里,被眼前的一切震住了。

曾昭斌17岁离开家乡到部队,成长为胸外科专家,被授予大校军衔。每次回乡探亲见到的情景,让曾昭斌一直揪着心:山高路远,村民们看病非常困难,小病拖着大病扛。

“1999年,退休的叔叔是带着婶婶一起回来的。我以为是来农村换个环境图个新鲜,住个十天半月就会回去,免费看病那也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不可能长久。结果他住下来不走了。”侄儿没想到,自己简陋的家成了叔叔的免费诊所。

外科手术是曾昭斌的看家本领。曾老很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乡亲们解除一些病痛。

刚开始村民们将信将疑,觉得哪会有这样的好事。村里吴梅容的儿媳是贵州人,鼻子下方长了一颗黄豆大的痣,有些闹心。她试着找到曾老,看能不能去掉这颗痣?曾老一看,做个小手术就行了。几分钟后手术就做完了。几天后为姑娘拆了线,一点疤痕都没有,曾老没收一分钱。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来找曾昭斌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连10多公里外的邻村也有人慕名而来。不管哪个村来的病人,曾老都详细询问病情,诊断概不收钱。

开始时,曾昭斌借用村里卫生室做手术,后来他寻思着侄儿家弄个手术室。他掏钱在侄儿的房屋上加盖了一层,把最大的一间铺上地砖和墙砖,买来手术床,就成了手术室。卫校毕业的侄女是护士也是麻醉师,成了曾老的手术搭档。手术器械的消毒,按大医院的操作流程到乡卫生院完成。在这间手术室里,曾昭斌为乡亲们做了疝气、乳腺包块等手术60多台。最大的一台手术,曾老至今引以为豪:“以前市级医院都做不了。”

村里有个中年妇女叫曾益华,在广州打工期间患上了甲状腺囊肿,因手头不宽裕一直拖了下来。她回老家听说了曾老的故事,便找上门想做手术。曾老为她仔细查看病情后为她做了手术。“取出了一个鸡蛋大的瘤子。”资治芳用手比划着告诉记者。手术后还要住下来康复几天,曾老的侄儿家又成了住院部。不久,曾益华的病痊愈了,问要多少钱?曾老说:没钱就算了。曾益华感动得泪流满面。

邻近的石冲口镇卫生院收治了一位重度胃溃疡病人,需要切除三分之二的胃。可卫生院从没有做过这样的手术。曾昭斌得知后,主动来到卫生院免费主刀,4个多小时后,手术成功了。

为乡亲们治病,饱含着曾老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回报桑梓的浓情厚意。回乡12年,曾昭斌600多次问诊,90多次手术,收到的医药费不足500元。

2. 当了4年村支书,建起学校和敬老院

在侄儿家住到第9年时,曾昭斌遇到了一个难题。

2008年5月12日,龙寨村进行村支两委换届选举,68岁的曾昭斌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我并不想当村支书,不是嫌官小了。我的技术都是党和国家培养的,我回乡本来只想用自己的技术为乡亲们看看病。老支书来做我的工作,他又有恩于我,我只得上任了。”曾昭斌实话实说。为此,曾老第一次买了手机。

村里如何发展,曾老觉得首先要解决好“一小一老”两个问题。只有解决好孩子们上学、成长的问题,家乡才能出人才,才会有希望;只有解决好老人赡养问题,家乡才能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安定和谐的氛围。所以,他首先把目光放在了学校和养老院的修建上。

村里原有的一所小学被撤销了,孩子们上学要到几公里外的邻村小学,很不方便,村民们纷纷要求重建。可钱从哪儿来?曾老和村委会商量后,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法子。发动乡亲们捐款重修祠堂,祠堂修好了,原先设在祠堂的小学也就重建了。

那段日子,曾赞吾老师陪着曾昭斌去了好几趟县里、学区。曾赞吾回忆说:“搭客车几块钱车票,他都舍不得,去的时候总是搭顺路货车,回来才肯坐客车。找县教育局局长、县国土局局长交报告,人家开会,我们一等就是一两个钟头。中饭就是买几个馒头,边走边吃。”

曾老带头捐了3.3万元,又到外面“化缘”,终于筹齐了建校资金。很快,一个可容纳100多名学生的学校建好了,孩子们又在家门口上学了。

村里要建敬老院,重担又落在年近古稀的曾老肩上。他既是总指挥,又是筹资员,还是保管员和施工员。

敬老院选址在一座荒山。引水、平路、通电后,工棚搭起来了。曾老起早贪黑,吃住在工地上,自己采购材料、监督质量,还挑担子、砌墙砖。天气最热的时候,他打着赤膊上阵。有时衣服没有来得及洗又穿上,汗渍都看得见。那些日子里,他身上总是背着干粮和一罐水,饿了随便吃两口,渴了喝上一大杯。整个工程下来,这个身高1.75米、体重80多公斤的汉子硬是瘦了10多公斤!

2009年底,拥有55张床位的敬老院竣工了,乡里18位“五保户”住了进去。为了让这些老人住得舒心,曾老兼任敬老院院长。他白天搞卫生、种菜,晚上查房巡夜。老人们很感动,说:“没想到老了,还有这么大的官来伺候我们。”

老人们不知道,为了敬老院,曾昭斌还把自己的工资都垫上了。开工没多久临近春节,资金没到位,民工又要拿钱回家,可把曾老急坏了。“曾老连夜赶到长沙市雨花军休所,提前预支了几个月的退休金,又匆匆忙忙赶回家乡,给民工发工资。”雨花军休所所长张灿告诉记者。

当村支书这几年,曾老捐了10多万元。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是部队培养了我,是党教育了我。没有党的培养教育,我就和他们一样,是这大山里面的一个娃。现在我比他们富裕点。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愿意把它用在家乡的建设上。”不管谁问起捐钱的事,曾老都说得这么实在。

3.“等我做完体检,会再来村里”

2011年底,村支书任期届满,年过七旬的曾老因为身体等原因回到长沙养病,但他对家乡的牵挂、关心一直没有断过,经常回去看看。今年6月,老人平生第一次接受手术治疗,给心脏安装了支架。回乡的路,越来越远;家乡的青山,却越来越清晰。

9月上旬,当曾老得知记者要去龙寨村采访,一路陪同前往。

3个小时的车程,曾老丝毫没有倦意。聊起家乡,曾老仿佛回到了童年,眼前都是一棵棵参天古树,“3个人牵手都抱不住呢”。

到了村里,曾老先去小学看看。他把老师叫到一边,叮嘱说:“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才能招到学生。”

在侄儿家吃过中饭,也没有休息,曾老又去了敬老院。他特意绕到后山的菜地看看,这可关系老人们的餐桌。住在敬老院隔壁的村民曾竹才一家围过来,非要给曾老抓只土鸡回去,曾老更霸蛮,直接放生。

家乡永远是曾老的牵挂。侄儿和村支书留他住几天再走。曾老说:“等我做完体检,会再来村里。”

采访手札

无尽的牵挂

胡宇芬

第一次见到曾昭斌,比我预计的早了几天。我想先去曾老的家乡龙寨村采访,有些见闻和感受后再去采访曾老。没想到,曾老得知后执意要陪同前往。76岁高龄,患有糖尿病,做完心脏搭桥手术才两个来月,实在不适合1天来回7个多小时的颠簸远行。可是,劝也劝不住啊。

乡愁,就是家乡在哪里,心就飞到哪里。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即使定居美丽的小区,即使膝下儿孙满堂,曾老的乡愁还是浓得化不开。

车子行进在回乡的路上,到了一个集镇,曾老请司机把车停下来。他独自下车买了些葡萄和橘子。原来,曾老把我们当作家乡的贵客,想用水果好好招待我们,又怕乡亲们破费,就“先下手为强”。

乡情,在这时就是一袋水果,透着清甜,散发热忱。

从耳顺之年到年过古稀,10多年寄住在侄儿家的简陋狭小空间里,厕所和猪圈只隔着半堵墙。与长沙的家相比,天壤之别。可侄儿说,他在长沙待不了几天就会回来。

乡情,在这时就是一张车票,先从长沙坐四五个小时火车到新化县城,再坐汽车到村里。

村里人看个病不容易。曾老想的是,只要回到家乡,就能用自己的医术为乡亲们解忧。90多台手术,收取的医药费不到500元,在医院可能连1台手术的费用都不够。

不想当村支书的曾老,在乡亲们和老支书的期待下,带领全村干了4年。修好了学校,建起了敬老院,还捐了10多万元钱。委屈有过,误解有过,失望有过,可只要自己行得正,还是继续往前走。

乡情,在这时就是一种责任,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浓浓的乡愁和乡情,在曾老身上流淌,一直流淌到大山深处的龙寨村。

曾老说,他这一生没有遗憾。自己的技术和才能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理应奉献给人民。退休后还乡,就是这么简单。直人直语,真话真情。

采访归来,我在想:一个尽自己全力造福乡亲、回报桑梓的长者,不正是新时代呼唤的乡贤吗?

如果说采访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曾老已经记不清家乡被他救治过的好多病人。他说:“能帮一个是一个,没有刻意去记啊。”

在曾老的心底,家乡的青山绿水无须想起也从来不会忘记。年少时抱过的参天大树虽然早已不在,但永远定格在曾老的乡愁里。

我想,曾老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与故事,但在简陋的房间里一次次为患者诊治、一次次拿起手术刀解除他们的病痛,在学校和敬老院的工地上挥汗如雨……那些场景会永远定格在乡亲们的心里。他以自己对家乡点点滴滴的奉献,“站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众说新乡贤

“用一技之长为家乡作贡献”

初识曾老是在2006年9月,部队的同志陪同老人家来办理移交安置手续。当我介绍完政府的安置政策和服务管理情况后,问曾老还有什么要求和困难,他回答很干脆:服从安排。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老干部。在整理曾老档案时,看到那么多立功证书和嘉奖通报,我觉得他是一个不怕牺牲的老英雄。2009年到新化县维山乡龙寨村去看望他老人家时,他住在简陋的房屋里,满怀激情地描绘着龙寨村美好的蓝图,我觉得他是一头甘于奉献的老黄牛。当看到他为建设敬老院想提前支取自己退休金时的那份不安时,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老军人……总之,曾老在我们的眼中既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可敬的人,还是最可亲的人。

——长沙市军休办主任 姚从虎

从部队回来的曾老,级别那么高,但是没有一点架子,天天跟农民打交道,非常平易近人。曾老发挥了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乐于助人,严于律己,用一技之长为家乡作贡献,深受老百姓敬重。

——新化县维山乡龙寨村村支书曾庆华

我的父亲是曾老的老师。曾老小时候家里很穷,吃了不少苦。没想到,面对悠闲的晚年生活,他忘不了养育自己的故乡。他见过大世面,有能力、有水平,老百姓都很信任他,选他当村支书。曾老做事直爽勤快,看病不收费,修田间道路捐钱、主导修敬老院等等,自己总是带头干,从不嫌苦嫌累,为老百姓着想,把公家的事当成私人的事做,这种精神我很佩服。

——维山乡四都中学教师 曾赞吾

曾老是个大好人,谁有困难他都愿意帮忙。有村民家里着火了,他就主动捐了200块钱。早年我脑袋上长了个脓包,他检查完后,二话不说就准备给我手术,恢复得很好。我问要多少钱?他说,有钱就给8块钱医药费,没有就算了。这让我很感动。

——维山乡龙寨村村民 曾竹才

叔叔是村里当官最大的,回乡当村支书后,也是做事最多的。他遇到不高兴的事情从来不说,遇到困难都咬牙挺住,他觉得睡一觉就好了,所以从来不跟任何人发脾气。包括他后来回长沙了,心脏不好做手术,生怕我们担心,事后才告诉我们。我为叔叔感到骄傲。

——曾昭斌侄子 曾月安

(胡宇芬 金慧 整理)

专题

寻访新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