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习总书记提到的七位湖湘先哲名家

2016-06-22 09:24:1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万姗姗]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到了中国历代许多先哲名家,其中有7位是湖南人。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敦颐、王夫之、魏源、李达、翦伯赞、吕振羽。这让湖南人十分自豪。湖南为屈贾之乡,岳麓书院享有“潇湘洙泗”之美誉,湘江是一条流淌哲学的河流。这些湖湘先哲,你可知道他们的理论影响和贡献?他们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湖南日报本期深读为您呈现。

王夫之

王夫之

残灯绝笔尚峥嵘

杨丹 王泽应 整理

人物简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他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人物故事

夫之风骨嶙峋、气岸高标的一生,总体上是为梦想奋斗的一生。夫之一生,大体可以用“晓梦”“续梦”和“圆梦”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青少年时期,夫之作的“晓梦”是以科考成名为旨归的学而优则仕之梦,渴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能够为朝廷出力,为百姓主持正义。

他在长沙岳麓书院求学,与邝鹏升等组织“行社”,推崇学以致用,躬行实践。同时在衡州与好友管嗣裘、文子勇等组织“匡社”,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在匡时救世方面有所推进。夫之24岁时与长兄王介之、好友管嗣裘在武昌考中举人,他以《春秋》第一考中第五名,受到督学高世泰、考官欧阳霖、章旷等的器重。是年冬,王夫之赴京参加会试,途中得悉李自成农民军已席卷河南,攻克南阳,再围开封,打败明官军,明军决黄河堤灌农民军,竟使开封城淹没。“何事春寒欺晓梦,轻舟犹未渡江南”。王夫之的“进士梦”被风雷激荡的农民战争所浇灭。

中壮年时期,夫之以“续梦”抒写人生,渴望通过自己政治上个体性的抗清和投奔南明朝廷的斗争来达致反清复明的人生理想。

1644年,王夫之一家迁往南岳双髻峰下,筑茅屋,名“续梦庵”。续梦,即是续明王朝复兴之梦。1648年,王夫之与管嗣裘、夏汝弼等人在衡山方广寺起兵抗清。失败后,退居衡阳,曾三度赴南明朝廷,希图辅佐永历政权而能对反清复明事业有所作为。在南明朝廷,担任行人司行人一职,因弹劾权臣王化澄而被逮捕入狱,幸赖大顺农民军领袖高一功营救才免于一死。之后,逃往桂林。清兵逼桂林时,逃回衡阳。回衡后,誓不剃发,初寄居耐园,又逃避双髻峰之续梦庵。次年,再迁往地跨衡、祁、邵三县之交界处的耶姜山,“崎岖岭表,备尝险阻”。在流亡湘南的艰苦岁月里,王夫之或寄居荒山破庙中,或变姓名易衣冠为瑶人,借住在瑶民山洞中,颠沛流离。然而,他始终不忘反清复明的宏大志业,在晋宁山中为从游者阐扬《春秋》夷夏之防的民族大义,并靠捡拾烂账薄作稿纸撰写《周易外传》等著作。

晚年时期,王夫之隐居衡阳湘西草堂,以自己的苦读精思来圆中华文明复兴之梦。

1689年,夫之一个好朋友刘思肯到湘西草堂拜访他并为其画了一幅肖像画,夫之看后作了一首诗,“把镜相看认不来,问人云此是姜斋。归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浪猜”。夫之要圆的未圆之梦即是中华文明复兴之梦。这一“圆梦”支撑着他在湘西草堂几十年著书立说的艰难时日,也使得他有一种“残灯绝笔尚峥嵘”的精神风骨。为了从理论上探寻中华文明的复兴之道,晚年贫病交加的王夫之即使“腕不胜砚,指不胜笔”也是“力疾而纂注。”夫之一生,传世的著作共达95种,380余卷,共计字数800余万字,还有佚著计26种,尚待访求,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矗起了一座令后世叹为观止的丰碑。

专家点评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被称为“东方的黑格尔”“东方的费尔巴哈”。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比较而言,黄宗羲贡献在学案和政治思想,顾炎武贡献在学风和民俗,王夫之贡献在哲学和史学。诚如钱穆所言,夫之“理趣甚深,持论甚卓,不徒近三百年所未有,即列之宋明诸儒,其博大闳括,幽微精警,盖无多让”。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自觉,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不仅扬弃程朱陆王,批判地总结了宋明理学,而且精研易理,熔铸老庄,旁及佛道,博取新兴质测之学,将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王夫之沿着“即事以穷理”“入德以凝道”“要变以知常”的认识路径,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矛盾运动进行了“会其参伍,通其错综”的辩证考察,形成了道器合一、理欲合一、义利合一、性命合一、情理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彰显出“坐集千古之智”而又自成一家之言的学术传承性和学术创新性。王夫之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影响了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和毛泽东等人,毛泽东在《讲堂录》抄有多处夫之语录,新中国成立后两次为“船山学社”题词。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 王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