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习总书记提到的七位湖湘先哲名家

2016-06-22 09:24:1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万姗姗]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到了中国历代许多先哲名家,其中有7位是湖南人。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敦颐、王夫之、魏源、李达、翦伯赞、吕振羽。这让湖南人十分自豪。湖南为屈贾之乡,岳麓书院享有“潇湘洙泗”之美誉,湘江是一条流淌哲学的河流。这些湖湘先哲,你可知道他们的理论影响和贡献?他们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湖南日报本期深读为您呈现。

魏源

魏源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湖南日报记者 肖欣 整理

人物简介

魏源(1794一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代启蒙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早年在北京求学,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主张通经致用,与龚自珍同属今文经学派。鸦片战争时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与浙东抗英。痛愤时事,撰成《圣武记》,又受林则徐嘱托,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艺,制造枪炮轮船,加强海防,抵御外国侵略。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开始从幕僚出任州县官,历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和高邮州知州,所至政绩卓著。

人物故事

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9月,两广总督林则徐被革职,清政府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不料琦善在英国的威逼下擅自签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第二年正月,清政府改派裕谦为钦差大臣,指挥对英作战。裕谦长期在江苏任职,久闻魏源的才学,便请他以幕僚的身份.参与浙江防务。裕谦趁英军调赴广东,率军收复了定海,魏源对定海提出了“坚壁清海”的战术,可惜并未被裕谦采纳。不久定海失陷,裕谦自杀。眼看战争没有胜利的希望,魏源深感悲观失望。

1841年7月,林则徐被清道光皇帝罢职并遣戍新疆的伊犁地区,途经至江苏镇江,老朋友魏源从扬州赶来与他见面。“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老友相见,百感交集,两人对于这次战争朝廷指挥失误、投降派阻挠抗敌非常愤慨,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十分担忧。依依惜别之际,林则徐郑重地将自己在广州主持翻译的《四洲志》一书手稿全部交给魏源,嘱托他进一步广泛搜集资料,编撰一部更为详尽可靠的西方史地全书,以助有识之士了解“夷情”,制订抗敌御侮良策。 魏源不辱使命。他在1842年底完成了50卷本57万字的《海国图志》,随即排出木活字本印刷出版。魏源在该书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当整个清朝被打得不知所措时,作为站在时代最前沿的思想精英,魏源冲破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大胆地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明智对策。他还百感交集地注明此书的写作完成于道光二十二年“夷艘出江,甫逾三月”,是在耻辱的《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侵略者的战舰才撤离长江三个月时编写完的。魏源强烈的洗雪国耻、御侮图强的心情都倾注在这本书中。此后,他不断增修,至1852年增补为100卷本。

《海国图志》内容涉及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自主编撰的一部最详细的世界史参考书。 可惜,《海国图志》印行不足千册。而传入日本的《海国图志》却受到热捧,被视为“海防宝鉴”。

专家点评

魏源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和爱国诗人。他一生经历清末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即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近代社会的转型期;凭着自己关注民生和国运的满腔爱国热血,以其卓越的才识,在人们还朦胧未醒时,首先著书立说,力图使中国人以独立富强的地位走向世界。而且以自己的著作,两次开启学风,即以代贺长龄所编《皇朝经世文编》开启晚清重实学、经世致用的学风,以《海国图志》开启中国近代意识和学习西方文明的新潮。

他一生著述宏富,为我们留下了八九百万字的宝贵财富。其著作中丰富的内容,先进的思想,特别是其中“法久弊生,因时制变”“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的改革思想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御侮图强爱国思想,不仅在中国近代发挥了思想先驱的作用,而且至今仍对我们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有着不朽的指导意义。我们重温魏源,不仅可增加对他的崇敬和景仰,还将更有利于把握好走向民族复兴之路的前进方向。

——岳麓书社原社长、《魏源全集》执行主编、《湖湘文库》编委会副主任 夏剑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