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长沙历史上第一移民的故事:从江西到湖南去!

2016-02-17 10:38:39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万姗姗]字体:【  
你有没有发现剪脚趾甲时,小趾甲好像总是多一块,稍不注意就会弄得生疼?相信很多长沙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特征表明了你极有可能是“江西种”。老辈人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湖南、湖北人多是“江西种”,其显著特征就是其小脚趾的趾甲多一块。

D 浏阳的客家人多是广东移民

浏阳张坊镇上洪村的黄石洞是一个纯客家聚居区,图为黄石洞客家民居。浏阳网友供图


在浏阳,经常可以碰到说粤语的人,乍一听,还以为他们来自广东,其实,他们却是土生土长的浏阳人。

浏阳的客家人大多都是在明末清初迁来的。这是继元末明初移民大迁徙后又一次与长沙密切相关的人口大迁徙。现今浏阳客家人基本上是以江西为跳板来到这里的,浏阳市的20多个乡镇有客家分布,大约有20万人口,主要集中在浏阳东乡和北乡。

东乡和北乡都是山区,其中东乡是靠近江西南昌,北乡临近岳阳。东乡大约有十余个乡镇有客家人分布,人数在15万左右;北乡客家人的数量大约有5万。客家风情比较浓郁是东部的张坊镇和小河乡。

张坊镇是浏阳市客家人的数量最多的乡镇之一,全镇流行客家话。张坊镇位于浏阳市最东部,与江西省铜鼓、万载两县毗邻。张坊镇所在地张坊村是一个客家村,全村大部分人都姓张。村子里有一个张氏宗祠,入口处还有一座已经倒塌的牌坊,似乎在陈说当年张家荣耀发达的事迹。最显目的是在宗祠大门两边有字联,左边是“申之以义,马场恢先业”,右边是“事乎其先,宗祠举冬蒸”。一位老人说,他们的祖先张兴贵公来自江西修水,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这里的村民非常崇敬祖先,每家人的大厅里面都挂着自己祖宗的画像,为了继承祖先的先业,他们建了这一座祠堂,现在他们姓氏有成就的人也不在少数。

张坊镇禹门村,也是一个比较纯的客家村,各个客家姓氏大多都是在清初来自广东嘉应州;而从客家地区迁来历史最长的是罗氏,已经有五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口碑传述说来自于梅州的平远县榕树下;此外还有浏阳本地的小迁徙,一般历史不长,例如李氏是来自于浏阳的凤溪乡的,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据当地的一些知情人介绍,张坊镇其他村庄的客家人不是来自广东就是江西,大多都在清初同一时期迁来的。

家住张坊镇圆门桥的曾梦秋就是其六祖曾忻“抱着先人的遗骨”在清康熙年间从广东和平县迁来。据族谱记载,当年,曾忻先到圆门桥察看地形,中意后就插上草标,以示这块地姓曾了。“直到第二年,六祖兄弟三人迁来现在的地方,后来有一支迁到了江西安福县,经过300多年的生息繁衍,现在,圆门桥曾姓人口已传了12代,发展到了1700多人。”

作为张坊镇花卉苗木协会会长,酷爱客家文化的曾梦秋一直想修造一个“客家文化园”以展示独有的客家文化,但苦于个人资金不够,该圆还在计划之中。

与江西紧邻的小河镇也是一个客家镇。问起小河乡祖先搬到这里来的历史,村民说在搬来以前,这里曾经出现了一场瘟疫,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人死的死逃的逃,没有人住,于是上祖就从不远的江西,就近迁了过来。

客家先民大量入住浏阳的原因,大多都是原籍人口膨胀,为了生存只能够外迁,也有的是在和江西人发生冲突后为了避免矛盾的再次激化而外迁,他们大多都在江西住过。这些客家先民来到浏阳以后,大部分都是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人和本地人杂居,有一些不称自己为客家人,而称自己是广东人或者江西人,其中有一部分老人只知道自己说的是客家话而不说自己是客家人,年轻一代倒似乎都知道客家人这个说法。

他们来到这里以后,主要还是从事农业生产,靠山吃山。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浏阳的客家话和粤东的客家话没有什么差别,两者之间还可以进行流利的交际,这也验证了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传统。浏阳客家人的语言天赋与生俱来,在客家人居住的乡镇的本地人大都能够听懂客家话,也有不少能够说客家话,客家成人一般也都能够说本地话。由于客家人在浏阳是属少数,在浏阳130多万人口中,客家人只占15%左右,客家话只在一些客家乡镇通行,这些客家人外出一般都说浏阳话或者普通话。

同时,浏阳的客家人在保留着自己的语言的同时,也还保留着客家人独特的风俗。浏阳客家人的风俗和广东客家人的风俗差不多。比如婚礼,浏阳客家人也叫“卖妹子”,先是介绍人去女方家说媒,接着男方再到女方家送去“放线钱”,如果女方家收了就表示同意,也就为过订了(即订婚),然后男方才挑酒肉去女方家,并给女方家送礼金,尾数一般也必须是九,即“酒”的谐音,结婚的时候,同村同姓的人家都会被邀请去参加他们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