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漂"被曝50游客受伤 景点员工全失踪

2012-08-14 08:52:17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记者 黄海文 黄定都 实习生 尹丹霞 钱洋洋] [编辑:刘颖]
字体:【

8月13日,平江县连云山漂流点,水流湍急,水坝有水漫出。

由于连续下雨、缺乏控水措施,若干支流积水都涌向了出事的漂流路线。记者 童迪 摄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8月13日讯 今天上午,长沙市民唐先生向本报爆料称,号称“天下第一漂”的平江县连云山漂流景点,于12日下午发生重大事故,50余名游客在漂流中受伤,其中3人骨折重伤住院。

  今天下午4时,记者抵达事发现场进行调查,确认该景点发生事故属实。

  游客出事,景点工作人员全失踪

  爆料人唐先生是该起事故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连云山漂流起点,水势就非常大,越往下水势就越大,水流越湍急。”唐先生向记者抱怨,“我乘坐的橡皮艇大概在中游的时候翻了,自己撞到水里的石头。”

  唐先生称,事发时有一位领导模样的人在岸上,以愿意退票为由要求他们上岸。当游客全部上岸后却发现,此人已经不见踪影。唐先生一行人到起点处找人,发现已经没有一名工作人员在岗,到了下游的终点处,除了门外的小商贩,也不见一人。“当时要求退票的有100余人,大伙一直等到下午5点左右,才无奈地离去。”

  一位陈姓游客向记者证实了唐先生所言。据陈先生回忆,他于12日中午来到连云山,游客约超过1000人。“下午2点开始漂流,约半个小时之后,就出事了。”

  疑因阀门失灵、连续下雨酿祸端

  连云山峡谷漂流位于岳阳市平江县嘉义镇境焕新村。有村民告诉记者,连云山峡谷漂流于2005年被开发,漂流路线长5公里,先后历经2届老板,2011年1月转包给嘉义镇境焕新村村委会,据村民透露,这一旅游景点完全由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孔红安掌控。

  50岁的邓师傅在漂流景点担任了6年的安全员。据他讲述,事故发生的原因,一个是连云山漂流起点处的控水电闸在放水的时候电线烧了,导致阀门失灵,没法及时控制水流量;另一个原因是,12日上午连续下雨,山里的水注入漂流路线上的溪流里,导致水势猛涨,从而失控。

  邓师傅告诉记者,只要雨下半个小时就会因积水不能漂流。那为何当天还有那么多游客漂流?邓师傅解释道:“很多游客从长沙、株洲等地大老远来的,为了不扫兴,让他们漂一会,那时候水还不深。”

  村支书谎称事发时不在现场

  也许因为12日出现了漂流事故,13日下午,记者在连云山峡谷采访时看到,鲜有人前来漂流。

  据邓师傅介绍,与他同样的安全员有五六十人,负责漂流沿线险要地方的安全,例如比较狭窄、有漩涡处、落差较大处等。“漂流受伤的情况每年都有一两次。”邓师傅说,“就是在石头上蹭的,没什么事。来漂流,擦破点皮不算是伤。”

  至于是根据什么判断漂流的水深,邓师傅透露,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没有科学的测量标准。此外,对于注入漂流路线的若干支流没有任何控水措施。

  对于此次事故到底令多少游客致伤,当地村民对此讳莫如深。记者拨打了村支书孔红安的手机向他了解情况,他却称自己当天去了城里。但多名村民告诉记者,12日那天,孔红安一直在连云山峡谷,事发时他就在现场。

  ■记者 黄海文 黄定都 实习生 尹丹霞 钱洋洋

  多方说法

  未伤1人?亲历者现场惊魂

  村支书孔红安:没有伤一个人,根本没有发生事故。

  唐先生:就我所知道的就有3人重伤,当时留在现场的受轻伤者有50余人,不少人手脚、头部等不同程度擦伤。这还不包括先行离开的受伤者。

  陈先生:很多人翻了船,我在现场看到有两个女生受了伤,一个腿肿了,一个流了好多血。

  安全员邓师傅:12日来漂流的有近千人左右,但实际漂流的只有500多人。我在中游的坝上拦截了大概500多人,除了在上面骨折的1人,其余没有受重伤的。

  难题

  漂流管理成真空地带

  据了解,漂流项目属于体育项目,但是体育局并不直接管理,审批的是旅游、工商等部门。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全国各地漂流景点遍地开花,事实上,其安全管理缺失、同质竞争已不容回避。国家旅游局曾于1998年发布《漂流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体育部门有个漂流标准,海事、水利部门也有相关职责,但管理职责不明确,漂流处于三不管的真空地带,使得漂流安全成为一大隐患。

  事件连线

  上月浙江一男生漂流时溺亡

  2012年7月25日上午,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李家坑漂流景区,一名19岁的男生漂 流时不幸溺水身亡。据警方介绍,事发前天刚下过雨,事发时溪流湍急,多漩涡,而死者漂流时没有穿救生衣。

  2010年7月,宁乡沩山漂流在山体滑坡、政府下发停漂通知后仍违规正常接待游客。据悉,沿着漂流河道有几处山体坍塌,而“前方山体滑坡,人车禁行”的标示随处可见。

  互动

  目前正值漂流的黄金期,如果您在漂流中遇到种种安全问题,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0731—84326110。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