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针对缺课或挂科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采用提醒、教育等预先警示方式;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采取降级、劝退等处理……近日,我国多所高校发布学业预警名单,这一情况引发广泛关注。
学业预警制度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曾针对高校本科教育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制度。201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
这些年来,湖南高校施行学业预警效果如何?为实现“严进严出”又采取哪些具体举措?记者近日对多所高校进行了采访。
“严”字当头,为学生敲响警钟
“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句曾让无数高中学子心怀憧憬的话语,却在现实中让不少人栽了跟头。
2022年,小林成功迈入湖南师范大学校门。然而,初入大学校园,全新的环境让他极不适应,由于贪睡,他长期旷课。2023年11月,鉴于小林的学习状况,学校将他列入了一级预警名单。
这一预警立刻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辅导员老师迅速行动,为他量身定制了学业帮扶计划,家长也积极配合,给予他关心和支持。2024年,小林开始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学业预警等级也从一级降为二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湖南高校对学生“混文凭”现象表示“零容忍”。
比如,湖南师大将学业预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并规定累计三次一级预警将做退学处理;湖南农业大学设定了学分要求,学生修读专业每学年要求在35分以上,如果未达到则“留级”预警;南华大学根据每学期未通过课程的学分数量等原因进行学业预警,按照由低到高的标准依次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湖南科技大学则重点关注每学期取得学分数(通识教育课程除外)≤15的学生,并将学分修读情况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
这种明确的分类处理方式,为学生划定了清晰的学业红线,让学生明白学业的重要性。
精准帮扶,助学生走出困境
“学业预警,其实就是为了通过动态监测和分级提醒,帮助学生规避学业危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陈芳认为,学业预警机制,不仅是对学生学业状况的一次全面“把脉”,更是为学困生提供一个调整期,并通过一系列措施督促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在湖南大学,各学院积极构建帮扶机制,比如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学业“三帮一扶”小组,化学化工学院则组建了“奋进班”,采用一对一、多对一等多元形式,为学业预警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业帮扶,制定个性化成长支持方案,让帮扶体系长期化、系统化。这些举措,让学生学籍预警人数近几年来明显下降。
“学校不仅为学生安排学业辅导课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还会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长沙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涛表示,学校设置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调整心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一起来商讨解决方案,形成家校合力。
南华大学则依据学业预警级别,实施差异化帮扶策略。对给予学业黄色预警的学生,实施“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等方式的“生生携手”学业帮扶机制;对给予学业橙色预警的学生,实施“师生携手”学业帮扶机制;对给予学业红色预警的学生,不仅实施多重学业帮扶机制,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家长来校面谈,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
深刻反思,构建更完善的教育支持体系
“学业预警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警示,更是对教育教学的一种提醒。”在湖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罗明看来,如果一门学科出现大批量学生“挂科”,这可能暗示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或是课程在培养学生时的标准设置不够合理,“比如,如果有大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未达标而触发预警,这既可能是学生锻炼意识不足,也反映出学校在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方面的机制尚不完善。”
显然,要降低学业预警人数,还要从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入手,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支持体系。
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芬介绍,学校建立了本科教学的校院两级督导团,校级督导每周深入课堂,对教学质量、教师行为及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督促;院级督导则由负责人组织每周开展公开课或示范课,示范课由优秀教师引领,供其他教师学习,公开课则由新进教师或新讲该门课的教师授课,接受其他教师、学院领导评价,由此建立起全校教师重视教学的良好生态。
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学校从学业预警中深刻反思,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打造更完善的教育支持体系,才能真正让学生不虚度大学时光,成长成才。
责编:刘畅畅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