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

2025-03-30 08:1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洪晓懿]
字体:【

中共娄底市委

2025年3月30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距离蔡和森同志从事主要革命活动的时期已经过去整整一个世纪。在他与老一辈革命家的牺牲和奉献铸就的坚固基石上,共和国的大厦巍然屹立,他当年发出的历史强音依然在神州大地回响不绝。我们缅怀他,纪念他,不仅因为他为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在于其贯穿一生的宏旨大义、精神价值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

民本情怀 深切厚重

蔡和森的民本情怀,发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现实,升华于救国救民的实践探索,最终凝结为唤醒劳苦大众的坚定信念。这种情怀,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真谛。

蔡和森的民本情怀,源于他年少时期的切身体验。他出生在朝廷腐败、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国将不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家道中落让他接触并熟知底层人民的疾苦,让天下的劳苦大众得到解放是他幼小心灵中萌生的宏愿。1913年,18岁的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省城,他看到了相对于乡下的物质繁华,更目睹了底层百姓的水深火热、官僚军阀的猖獗肆意、买办资本的巧取豪夺、社会阶级的极不平等。在“痛不堪痛、忍不堪忍”的乱世中,蔡和森智识逐渐增长,他立志要彻底改造社会,拯救苦难的人民。他与同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等“恰同学少年”笃志同行,以“吾人之穷极目的,惟在冲决世界之层层网罗,造出自由之人格,自由之地位,自由之事功”的决心“改造社会”,发起组织新民学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革命活动。

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深入社会底层进行实地调查,亲眼目睹了法国工人的困苦生活。同时,他也在这里接触到最新最先进的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著作,他迅速学习并从中吸收马列主义所带来的力量,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和系统化。他认识到,“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只有团结劳苦大众,成立自己的政党,建立自己的政权,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获得自由和幸福。

在关于早期党的宗旨原则上,蔡和森主张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新的社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成为群众运动的领导者;必须有高度集中的组织、有铁的纪律。历史证明,蔡和森同志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建党思想,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对国内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建党活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归国后,蔡和森将理论付诸实践。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他直接领导群众运动反抗剥削压迫的重要战场。蔡和森总结了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而还要有各阶级的援助”。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斗争策略时采取了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不断扩大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五卅运动的狂风迅速席卷全国,从工人发展到学生、商人、市民、农民等社会各阶层,从上海发展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怒潮。

坚持真理 忠于实践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理论家和实践者,蔡和森凭借其“敢为天下先”的非凡胆识,在建党理论、革命道路、思想宣传等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他坚定不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中国实际,勇于创新突破,为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留法期间,蔡和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他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关键阶段。他明确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首次旗帜鲜明地主张“明目张胆”地建立中国共产党,并详细阐述了建党的具体步骤。这一主张通过书信传入国内,得到陈独秀、毛泽东等人的肯定和呼应,为一个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光明大道的伟大政党的诞生发出了先声。

马克思主义的“真经”在手,既让蔡和森在领导革命斗争中有了明确的方向,也让他在党的思想理论领域有了“批判的武器”。

蔡和森始终秉持“真理如炬”的原则,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和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是大家公认的我们党的早期著名理论家。他有卓越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排斥批评,不留余地”,善于结合实际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创新,真正做到了把学习理论、武装头脑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在上海大学讲授《社会进化史》时,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在主编《向导》周报期间,他开设了“读者问答”栏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农民群众认识自身苦难的根源,并号召他们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蔡和森同志始终以维护党的纯洁和团结为宗旨,绝不以个人恩怨宠辱为标尺,他坚守“初心”的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勇气。他和毛泽东同志一样,对马克思主义没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而是科学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辟了先路。1927年八七会议前夕,他率先向中央提交书面意见,力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推动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总方针。他认真思考党内产生右倾机会主义的根源及其经验教训,写作《党的机会主义史》《论陈独秀主义》,对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发生、发展、原因、危害,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于全党避免再犯类似错误起到了警示作用。他敏锐观察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对“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军事冒险据理力争,在反对脱离实际的中心城市暴动计划、分析建立红色根据地可能性的过程中,与毛泽东等探索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通路,有了不约而同的见解。

燃炬成灰 心照日月

一个人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和高尚境界,就会心甘情愿“蜡炬成灰”,燃烧自我;就会经得起常人难以承受的严峻考验,把个人的利益荣辱置之度外。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蔡和森便是以“极端刻苦”的生活工作作风著称的典范。在法国蒙达尼勤工俭学的时期,他极度压缩睡眠时间,每天仅休息四小时;极度专注读书写作,在法国图书馆“猛看猛译”马列原著;他的饮食极为简单,常以黑面包充饥。在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期间,蔡和森始终保持与基层党员同甘共苦的生活作风,他与党员们同吃糙米饭,同睡草铺床,同穿补丁衣,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简朴作风,让他在各种环境下,始终能与工农群众保持血脉联系。当肺病发作咳血时,他用冷水浸过的毛巾敷头提神,在病榻上完成《社会进化史》等重要著作。

蔡和森的“极端刻苦”并非简单的个人修养,而是一位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和具体实践。他深知,真正的革命者必须用最纯粹的精神状态去拥抱真理,用最彻底的生活方式去践行信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力量,他能够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

党的六大以后,由于蔡和森同志坚决维护党的六大决议,被错误地撤销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宣传部部长的职务。蔡和森对此表现得异常坦然,未提出申诉,也未发表任何意见,甚至反对旁人代鸣不平。转而终日索居住所,埋头读书,利用这段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沉淀,继续为党的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蔡和森,这个从湖湘大地走出的钢铁汉子,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因信仰而甘于赴死的人。蔡和森同志英勇牺牲时年仅36岁。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厚重如泰山。我们无法想象他在敌人监狱中肉体被摧残的场景——四肢被粗大的铁钉深深刺穿,身体被钉在冰冷的墙壁上,殷红的鲜血顺着墙面蜿蜒滑落,空气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血腥气息……但正是这种残酷的现实,凸显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英勇与无畏。他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生死观,以青春和热血熔铸为信仰丰碑。

今日之中国,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恰如昔日革命先驱所愿。然而,虽然成就巨大,我们的长远目标还在前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在此背景下,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更加迫切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和引领。蔡和森同志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的生命虽已融入历史长河,但他坚守人民立场的情怀,勇于改革创新的魄力,以及敢于牺牲奉献的勇气,将永远镌刻在共产党人的心中,成为我们血脉中奔涌不息的力量源泉。

责编:洪晓懿

一审:洪晓懿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