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

2025-03-30 08:1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洪晓懿]
字体:【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今年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130周年诞辰。蔡和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胸怀共产主义理想,高举马克思主义火炬,为宣传和捍卫真理英勇奋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蔡和森积极投身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毕生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将名字永远镌刻在熔铸伟大建党精神的丰碑上。

蔡和森立志求“不常变之真理”,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模范

蔡和森同志是深受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先进知识分子。1895年3月30日,他出生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一个“补用从九”的破落小官吏家庭,4岁时随母亲葛兰英回到湖南湘乡(今属娄底市双峰县),“实事求是”的湖湘传承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11年到1918年,他先后在双峰初等小学、双峰高等小学、湖南铁路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湖南高等师范文学部求学,得杨昌济、徐特立等名师悉心栽培,与毛泽东、张昆弟等结为挚友,有“一种奋斗的向上的人生观”。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各种书籍,认真研究经史、哲学、现实,对“不常变之真理”孜孜以求,认定“吾人穷极目的,惟在冲决世界之层层网罗,造出自由之人格,自由之地位,自由之事功”。

蔡和森同志是矢志为救国强国真理上下求索的革命青年。1918年4月14日,他与毛泽东等同志共同发起成立“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设想“三年之内,务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这个学会后来“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他和伙伴们一道实验“新村”“工读互助”“教育救国”等各种思潮方案,“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在湖南一般先进青年中就盛称毛、蔡之名,而奉为表率”。他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受到李大钊等人指导,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朦胧向往,早早就提出要“仿效列宁”“加倍放大列宁之所为”。

蔡和森同志是刻苦学习、精心研究和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坚定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他怀着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抵达法国。在异国文明的冲击和思想潮流的激荡下,他“日惟手字典一册,报纸两页”,短短数月就收集和阅读上百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小册子,逐步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为马克思主义者。他自称为“极端马克思派”,在蒙达尼会议上与萧子昇“不得不争”的“主义之争”,充分证明自己的信仰“像花岗岩一样顽固,狂热激烈”。他“猛看猛译”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资料,在赴法勤工俭学生之间广为流传,影响和推动了一批进步青年走上马克思主义轨道。

蔡和森有“匡时救民”的远大抱负,矢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模范

蔡和森同志有“以一人之忧共诸天下,以天下之忧纳诸一身”的家国情怀。他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启发,目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认定时局危急”,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拳拳之心。他时刻想着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努力,一生坚定求索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曾说“大仁大勇,普度众生,非入地狱不行,究无所谓屈节”,用青春和奋斗践行了自己“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铮铮誓言。

蔡和森同志积极投身探索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革命实践。他积极倡导和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与毛泽东共同推动新民学会宗旨转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他远涉重洋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正确路径和方法,在与毛泽东的思想交流中发出“明目张胆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先声”。他参加领导赴法勤工俭学生正义斗争,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在思想上、组织上对党的创建作出重大贡献。1921年底,他经陈独秀介绍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蔡和森同志建树的建党理论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1920年8月至1921年1月,他两次致信毛泽东,一次致信陈独秀,探讨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系统阐明建党的理论、方针和组织原则。他认定中国共产党是“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强调这个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必须采取阶级斗争的方法,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建设新的社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成为群众运动的领导者;必须是高度集中的组织,有铁的纪律,是一个团结的党……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全称,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建党理论,在建党理论方面作出卓著贡献。

蔡和森始终站在斗争最前沿,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模范

蔡和森同志长期担负党的重要领导职务,是“党的最积极的工作人员之一”。他历任党的二届至六届的中央委员,三、四届中央局委员,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中共两广省委书记等职,是党的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他参与起草党的二大宣言,参与领导五卅运动,参与组建和领导组建北方局的工作,代表中国共产党4次远赴莫斯科,充分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工作才能。

蔡和森同志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始终有旺盛的革命斗志。他长于辩论,精于写作,代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勇敢投身与各种主义、思潮的论战,留下许多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不朽篇章。他是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第一任主编和在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主编,主编超过一半期数的《向导》周报,领导《向导》周报稳稳“立在舆论指导地位”,成为黑沉沉中国的“一线曙光”、四万万苦难同胞思想上的“向导”。他在革命危急关头坚决主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很早提出“农运是整个革命根本问题”,游击斗争是农民运动的主要方式,农民游击斗争的前途是“建立红军”,并且有“得到割据局面”的可能,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进行了可贵探索。

蔡和森同志全身心投入党的事业,在党的理论战线做出许多开创性工作。他患有哮喘病,身体不好,长期在艰苦的工作和紧张的斗争环境,常陷于贫病交加之中,却坚持笔耕不辍。他的《社会进化史》“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使之民族化通俗化方面做了最早的尝试”;他的《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第一次对中国当时的政权做出“半封建”性质的评价,《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第一次明确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描述中国社会的性质,并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各阶级状况进行初步分析……他还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写作《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党的机会主义史》《论陈独秀主义》等著作,为中共党史学奠定学科基础,开创了党史研究为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的先例和传统。

蔡和森把一切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模范

蔡和森同志对党和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他在蔡广祥酱园当过三年学徒,对底层人民的痛苦有切身感受。学生时代,他主张“伸张民气”“谋社会民智”,打算钻研史学,将来“以平民社会之事为主,成一史书”,在长沙求学时,曾与毛泽东结伴徒步洞庭湖区“游学”半个月,见人说话,遇事帮忙,受到农民的欢迎。他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下求索,积极建树建党理论,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党的工作,“对于国家民族,对于全国同胞发展了最伟大的友爱”,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成为他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力量源泉。

蔡和森同志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他节衣缩食、毁家纾难,影响和带领全家以满腔热忱投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家走出4位中央委员,3人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他时刻以党的事业大局为重,无论面对个人受排挤、甚至受错误处分,还是家人牺牲,始终无怨无悔。哥哥蔡林蒸在省港大罢工中牺牲,他说“我们不应该过分为死者悲伤,而应该沿着烈士的道路继续前进”。他认定“干革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安危”,严守党的纪律,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从容奔赴白色恐怖下的香港,在两广省委书记的岗位上战斗到最后一刻。他“不惜牺牲一切以为国家民族,全国同胞求解放”,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屠刀,始终严守党的秘密,捍卫党的尊严,维护党的声誉,舍生取义,视死如归,1931年8月4日壮烈牺牲时仅36岁。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历历峥嵘,而初心始终;纵有沧桑,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代代相承。蔡和森同志的革命业绩、崇高精神和伟大风范,像一座丰碑永远耸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历史上,永远铭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承蔡和森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而不懈奋斗!

责编:洪晓懿

一审:洪晓懿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