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通讯员 郭思宇
自春季学期开始,长沙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天要开设一节体育课、落实课间15分钟,增加的体育活动课要编入课表;新扩建中、小学校48所,确保在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优化高校及学科布局,鼓励高校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2月8日,2025年长沙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将全面推动教育强市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实施,加快建设更加安全、更加规范、更有品质的现代化教育强市。
“思政+心育”,引导学生“知家乡、爱长沙”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五育并举”,努力让每个学生身心好、习惯好、品格好、素养好,进一步擦亮“长沙教育质量好”这张城市名片。
会议指出,要推动德育工作虚功实做,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学内容要一体设计,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减少“满堂灌”,增加实践课比重,做到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举办第三届“雷小锋”德育工作研讨会,深化“思政+心育”融合育人,用好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特色资源,探索构建具有长沙特色的“大思政课”品牌,引导学生“知家乡、爱长沙”。
同时,发布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指数,作为评价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自春季学期开始,长沙义务教育学校每天要开设一节体育课、落实课间15分钟,增加的体育活动课要编入课表,公布在教室。开展校园“三大球”市、县、校、班四级联赛;鼓励社区、家庭组织户外亲子体育运动,保障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确保全市中小学生近视率、肥胖率下降。持续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用好全市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危机闭环管理。学校要落实“导师制”,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帮扶工作。
此外,长沙将继续逐步推广义务教育基础型作业和可选择的个性化作业,小学低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进行纸笔考试。加强科学素养培养,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和研学实践管理办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持续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以阅读“小切口”写好素质教育“大文章”。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办好全国“八艺展”,培育首届“星帆”艺术社团,开展城乡合唱团结对共建,实现美美与共。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推动学生常态化开展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
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中考中招等问题,长沙将有序推进全国中考中招改革实验区建设,按照育人为本、减负提质、促进公平的总体要求,优化中考中招实施方案。规范政策性教育优惠项目。取消“小升初”外语特色招生计划。
基础教育学位滚动建设,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坚持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为此,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抓“学位等人”。持续实施基础教育学位滚动建设计划,新扩建中、小学校48所,落实常态化调度机制,确保在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特别是要保障9个公办高中项目如期建成。推动市属公办高职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制培养,多措并举提高优质高中阶段招生比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幼儿并规范管理。
同时,坚定不移促优质均衡。推动每个乡镇建设1所以上优质幼儿园,提升第八批幼儿园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运用;支持开福区、雨花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继续支持县中发展,重点抓好10所品质县中信息化建设、28个县中特色教育项目和结对帮扶工作。统筹抓好帮扶大湘西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县、长株潭教育一体化、长沙县基础教育品质融城等工作,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坚定不移促进机会公平。推进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举办全国普特融合现场推进会。支持天心区新建1所培智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中小学校“应建尽建”资源教室,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送教上门比例降至8%。成立特殊教育评估中心,推广“赋能营地”送教新模式,提高送教上门质量。改善新城学校办学条件,适时扩大严管区规模,督促有关区县按期完成民办专门教育机构整治工作。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会议指出,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优化高校及学科布局,加快长沙工业学院新校区建设,有序推进长沙文化科技大学创建工作,完成长沙健康学院和长沙科技职业学院筹建。鼓励高校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参与“大院、大校、大企业”协同创新,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协同有关部门探索实施“先研后股”“先用后付”等成果转化新机制,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协同体系。
同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制职业教育三年规划,调整优化高职专业设置,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公、民办中职学校集团化办学,支持普通中小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探索综合高中,探索职普转换的有效途径。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申创新一轮“双高”“双优”计划。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鼓励校企人员“互聘互兼”,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推进职业教育扎根区域、融入产业。
此外,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引进。完善中职技能普测体系,支持中职与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为学生打造多元成长通道。用好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对毕业生留长就业工作突出的高校给予奖励,引导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留长来长创新创业。扎实做好“校友回湘”工作,建立常态走访制度,围绕重点产业链进行“双招双引”,形成校友和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附:2025年长沙十件教育民生实事
一是增加学位9万个以上。
二是建设初中学校实验室、计算机教室200间。
三是建设“医教康融合”实验学校5所。
四是建设普特融合教育幼儿园16所。
五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六是建设义务教育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15所。
七是提质改造乡村小规模学校6所。
八是完成36个义务教育学校“薄改”项目建设。
九是普及师生急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十是持续抓好学校食堂专项治理。
责编:兰宇琪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