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怀古

2019-06-14 09:2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隋唐大运河遗址河段。 赵成新 摄

赵成新

安徽宿州,之前未曾关注,因为近期一次调研,才有缘走进宿州、认识宿州,才有了这次难得的怀古之行。

“此去淮南第一州”,来到淮北平原,我们自南往北,相继踏入宿州的埇桥区、灵璧县、泗县、萧县、砀山县等地,感受到这里与江南迥异的自然风光。没有叠嶂山峦、纵横沟壑,极目远眺,一马平川。时维5月底,正值夏收时节,万里平畴麦浪翻滚,来自南方水稻产区的我,见此情形,不禁有些小激动。走入麦地深处拍照留影,平畴沃野,金黄的麦地一望无际,不愧为“天下粮仓”。

行走宿州,方能触摸厚重历史的脉搏。宿州市委书记史翔不无自豪地说,宿州文明的篝火自新石器时期燃起,拥有3700多年的郡县史,东周时称“宿国”,秦汉时即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繁星闪烁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在此逐鹿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宿州从几千年的历史中走来,首次到访,不免平添了几分怀古的情愫。在该市埇桥区大泽乡,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千古一问。该地还存有面积约四五千平方米的涉故台,陈、吴曾在此安营扎寨,习武操练。涉故台周围绿树掩映,五谷盈野。东面存有古井“龙眼井”,台上存碑数方;南面长有一株铁杆虬枝、古朴苍劲的“柘龙树”,古时为拴马桩,旁边矗立着一座陈胜吴广起义大型浮雕。来到灵璧县,当地灵璧石千奇百怪,形态各异,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楚汉争霸,早已灰飞烟灭,在此留下刘邦藏身避祸的汉兴福地皇藏峪和霸王折戟的垓下古战场,亦可洞见尘封的刀光剑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此演绎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灵璧县城往东10公里处树林中沉睡的虞姬墓联曰:“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慕名前来凭吊览胜,吟诗填词抒发思古幽情。

行走宿州,品读璀璨的历史文化,仰望无垠的星空。这块土地,曾是老子、庄子出入论道之地,也曾留下孔子周游列国的轮迹。没想到还流传着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凄美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是一位名为湘灵的姑娘,据传其父是我们湖南人,因而名中带“湘”。唐代诗人白居易青少年时代随父在宿州度过,寓居古符离东林草堂22年。湘灵姑娘与诗人情窦初开,深深相恋。后来,白居易为了自己的前程数度离开宿州,离后相思绵绵,先后写下了《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等,诗作离愁万端,隽永千年。宿州当年应无宽广草原,白居易16岁竟以符离大地为背景写下《赋得古原草送别》,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流寓宿州,在扶苏亭挥洒笔墨,著有《灵璧张氏园亭记》等诗文。宿州,不仅历来名家云集,诗文荟萃,运河文化也独具魅力,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积淀。隋唐大运河“活”的遗址,现泗县境内残存运河故道全长28公里,虽不通舟楫,但仍有灌溉之利。清晨在泗县运河故道跑步,似在穿越时光千年,感受运河生生不息的文脉……

行走宿州,亦可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在这里升腾。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这里经历了许多血与火的洗礼,其中有两幅历史画卷尤其值得我们记取。第一场是抗日战争。1938年5月19日,宿州沦陷,抗日烽火漫天燃烧。民族存亡中的宿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们并肩拼杀、浴血奋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党组织在此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宿州位于苏豫两省间的中心位置,时任中共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新四军四师参谋长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将士在皖北大地纵横驰骋,英勇抗战,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第二场是淮海战役。在萧县蔡洼红色景区,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暨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1948年12月17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齐聚蔡洼,由邓小平主持召开了总前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也是唯一一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夺取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对于解放全中国,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参观现场,亦可感受70多年前那幅气势恢宏的战争场景,心中浮现出胜利号角吹响、红旗插满大地、中华民族一片欢腾的景象。

宿州是革命老区,四县一区都是贫困县。行走这里,亦能强烈地感受到当地干群这些年在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感召下奋勇脱贫的足音。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黄河、淮河、运河交织,上百公里黄河故道从东向西、隋唐大运河遗址自南往北贯穿而过,滋润着两岸人民,冲积平原,砂性土壤,土质疏松,适合梨桃等水果生长。

地理文脉,黄河故道。“夹岸梨花舞飞雪,小舟一叶乘轻风。”在砀山县黄河故道上,人们栽种质地脆甜的砀山梨历史久远,上百万亩梨树成为当地一景,每当一年春光醉,万顷梨花化雪飞。“上了年纪”的梨树比比皆是,最老的“梨树王”有380岁高龄。一株梨树一般年产量500公斤以上,可为梨农增收2000元左右。砀山梨,成为了当地百姓的致富果。2020年,宿州将如期全面脱贫摘帽。

古史清风,文明来处。这次行走,走读的是千年历史,感悟的是文化脉动。历史是一位智者,对话历史,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镜鉴未来!传承优秀文脉,推动中华文明代代绵延,生生不息,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