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完的冰雪王国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可以说,没有谁能走完南极。
南极是一片遥远而孤独的大陆,常年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人类涉足南极虽有400年历史,但从来也没有谁能走遍南极。
3月13日清晨,我们的南极探险船迎着红色风暴,艰难穿越魔鬼西风带,驶入地球最南端的城市——阿根廷乌斯怀亚,结束了此次南极探险行程。
但同行的北京人王景华先生表示,南极来一次是远远不够的,会寻找机会再来一次,目标是南极内陆的帝企鹅和南极点。
一
南极是一块没有被分割的大陆,它不属于任何国家任何个人。
白色,是南极永恒的色彩;寒冷,是南极唯一的主题。辽阔的南极大陆只有一小部分为人类所见,其余均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冰盖最厚的地方达4700米。这里没有常住居民,拜访它的,只有极少数的科学考察人员、探险家和观光游客。
以企鹅为代表,鲸、海豹、磷虾等生物组成了南极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这些神奇而美丽的生物,才是南极真正的主人。
二
南极大陆有多大?大陆腹地是啥模样?南极点在哪里……人类探索未知的历程中,出现了像沙克尔顿、斯科特、库克等这样英雄般的探险家,开创了史诗般的南极探险时代。后来,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类认识南极打开了新的突破口。
1923年,捕鲸工业船开始在罗斯海作业。1925年,英国为了调查南极鲸鱼资源成立了“发展者委员会”。从1925年到1939年,该委员会共组织了13次考察,这是南极历史上第一次连续的科学考察活动。
三
南极尚有无数未解的自然之谜,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到此进行气候、环境、生物、海洋、地质、冰川、宇宙等多领域的科考活动。在南极开展科考工作,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尤其是在极夜的冬季里,长达数月见不到太阳,只有孤独与寒苦。
通往南极的征途充满险阻。横跨咆哮的西风带、冲破冰封的南大洋,是每一位南极探险家的必修课。中国2万吨级的“雪龙”号,在常人看来是个“巨无霸”,但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中,却小得只像一个摇篮,时时有被吞噬的危险。
四
东南极洲有南极最大的活火山,即位于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795米,有4个喷火口。
在南极火山被发现时,人们还不能解释冰与火的交融。
但南极神奇,火山的热量,令冰雪融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在地表凝结成冰,于是形成了高达15米的冰柱。
宏伟的蓝色冰崖是南极海岸线上常见的景观。千万年前,这些水分以云的形式从海上来到南极,再以冰雪的形式在南极大陆扎根。随着冰川的推移与融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它们将加速回到大海的怀抱。
五
南极是看不够的,它也并非永远都是茫茫雪原。南极气候极其复杂,在纬度相对比较低的海岸线——南设得兰群岛以及附近的一些岛屿,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之间,也会出现绿色。
南极大陆与世隔绝,高寒、干燥等气候条件使大多数植物和真菌不能在这里生存。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植物最稀少的地区,最高等的陆地植物就是苔藓,岩石上白色的斑纹是地衣。
六
南极只有冬、夏两季。不过,这里的夏天依然是冰天雪地,每年11月到次年的2月、3月是南极的夏季,冰层断裂的轰鸣声常常响彻南极半岛的海岸沿线。
海水在低温下也结冰了,狂风又将“新冰”撕裂。碎冰们互相碰撞,形成一朵朵“荷叶冰”。
眼下,正是南极的盛夏,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露出古老苍凉的一角。
七
《南极条约》规定,到南极的人,须自觉遵守一些“清规戒律”。
南极的野生动物不怕人。所以,人们到了南极,须遵守不追逐、不接触、不投喂动物的规则。
南极露出石头的地面不多,尤其是那些碎石,是南极鸟类筑巢的材料。如果来者你取一块、他也拿一块,则会对南极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
“上了南极,谁也不能随地大小便。”资深探险队员陈畅反复声明,“就是想方便,也要报告我,我再安排冲锋舟送上探险邮轮。”
八
现在,每年都有数万人到南极旅游。但不幸的是,几乎每年都有游船在南极海域发生事故。
南极海域是地球上人们了解最少的地方之一。强风和冰山经常令船只偏离航路,而水下复杂的地形则时刻威胁着船只的安全。
据介绍,一旦发生紧急状况,主要靠阿根廷和智利军队前来救援;附近其他游船、各国的科考站也会提供帮助。
南极,因为遥远,因为荒凉,因为陌生,成为许多人的旅游梦想。
记者此行所乘的南极破冰船上,共有来自38个国家的356人,其中游客199人,其余是船员、服务员和探险队员。可以预见,南极旅游热将逐年升温。只是,这将给南极带来什么呢?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