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摄影大赛金奖获得者领奖。当天,主题为“生命与理想”的“现代影像——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摄影大赛暨2010中国·橘子洲国际摄影文化节”在长沙隆重开幕。 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本报10月22日讯(记者 陈永刚 通讯员 夏亮)聚焦世界目光,光影闪耀星城。今天上午,主题为“生命与理想”的“现代影像——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摄影大赛暨2010中国·橘子洲国际摄影文化节”在长沙隆重开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幅精彩摄影作品炫丽亮相,1000余名世界各地的摄影人士相聚在橘子洲,共谱影像华章,共享摄影荣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和省领导陈润儿、路建平等出席开幕式并为现代影像——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摄影大赛获奖代表颁奖。
金秋的橘子洲上,橘子红了,硕果累累的枝头满是丰收的喜悦。从洲上一路走来,数千幅摄影作品与美景交相辉映,让人移步换景,流连忘返。世界各地的摄影人、收藏家、媒体人、器材厂商和摄影爱好者相聚橘子洲,大家沉迷于缤纷炫丽的光影世界中,驻足于一张张摄影作品前,随处可见“长枪短炮”的闪光。
本届摄影文化节共设18个国际邀请展、16个国内展和一个国际网络大赛作品展,布展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全部免费向游人开放。22日至29日期间,还将相继举行全民摄影活动及联展、名城长沙主题展、国际摄影名家系列讲座、中外摄影家湖南采风等系列活动。摄影文化节着力打造“全民摄影”概念,在全民摄影活动及联展中,设置了摄影进校园、摄影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除了观展,市民还可以通过参赛、评论、投票、听讲座等方式参与其中。
下一页: 2500幅佳作展大千世界
2500幅佳作展大千世界
展厅里,摄影爱好者通过作品和国际摄影大师对话交流。
外国发烧友忍不住拿起相机拍了起来。

观众们看摄影展,记者们拍不停。
能服务摄影文化节,两名志愿者很自豪。
光影、色彩,或是人、或是物、或是一种意识,在融汇,在纠缠。也许是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上衣橱前试鞋的那个女人;也许是天安门前漫天风雪中我自巍峨的站岗武警;还有香榭里大道上忘情拥吻在一起的男女……
2500个瞬间被定格成一张张大小一致的画纸,昨日在长沙橘子洲粉墨登场,摄影艺术的旗帜摇曳生姿,5万长沙市民和摄影发烧友们在这场视觉盛宴中饕餮。
喜怒哀乐,摄影传递情感
本届摄影节在橘子洲设置了18个国外展、16个国内展和1个国际网络大赛作品展,展出的作品有2500幅,分布在橘子洲近4公里江岸线上的10个场馆里。
“上午我只看了‘名城长沙展馆’和‘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估计还得花3天的时间泡在展会上,到各个馆都转一转。”摄影发烧友李玉说。李玉看的两个展馆是此次展会的A、B展区,位于庙前街。飞檐、灰墙、朱红立柱、古典窗棂,5万多人穿梭在各个展馆之间,与workshop导师D·J·Clark讨论一幅照片后的故事、与James Dooley聊聊印度女孩的遭遇……
“摄影是一种国际语言,跨跃了语言、国界的限制,让我们在这个场所交流、分享。”湖南大学摄影发烧友陈效说这话时,正站在F馆展区的“美国埃里克西亚摄影基金会影像展”展馆里,旁边站着策展人James Dooley。
在这个以写实印度社会男女不平等状况为主题的展区里,有眼含泪水出嫁的女孩,有幸福玩耍的男孩子。“通过表现各国的文化差异,我希望可以让更多的民众关注到潜在的社会问题。”这是James Dooley的愿望。
这便是摄影语言的魅力。城市的荒芜、湖南野生鸟类的低诉、花瑶女子一低头的羞涩、坦克前腾空的女孩、聚光灯后的范冰冰、被破坏的城市……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各个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对环保低碳的呼吁、都市人的孤独等等,都通过一个个摄影家的独特视角,向全世界展现。常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罗昌敏感慨,影展给像他一样的基层摄影爱好者们开启了一道认识世界的门,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
凝望对话,享受视觉盛宴
在某幅作品前驻足,在某个构图前寻思,在视觉艺术的盛宴中,观赏者安静又理性地赏析着。他们,用眼神跟墙上的“他们”对话。
“这幅作品的顶光运用得真是绝妙。”在一幅名为《卢旺达》的新闻纪实作品前,省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锡鹏正和两名观展的大学生交流。这幅在此次网络摄影大赛中获奖的作品,主角是一名卢旺达妇女,画面背景是一个阴暗的房间,房间三面墙前的铁架上堆满了骷髅头,有的头盖骨上有明显的洞口,妇女微微扬起下巴,侧天窗洒进的阳光沐着她,给人以绝境中寻到光明之感。“站在一米开外看着她,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作者在按动快门的一瞬间,将这个矛盾、伟大的命题,通过这个女人表现出来,让观者震撼,想向她询问更多。”李锡鹏说。
想要对话的内容还有很多。湖南师大的志愿者小何想问俄罗斯摄影家拍摄的《取缔》中,那个紧锁眉头、张皇惊恐的女人在害怕什么?摄影发烧友李阿姨想问阿根廷的摄影师,在《暴风雨》一片中,那个欢喜的中年男人为何在风雨来袭前会微笑?来自广东的李先生在《热气球》一作前比画良久,他想问摄影师,比例如此精准的照片是如何拍成的?“不管是纪实类的作品,还是写意的创意,还是各种主题展,在我提问每一幅作品时,也在问自己,我能用怎样的作品打动别人”。
网络大赛,积极引导公众
除了欣赏,还有探讨。观展时,发烧友们会三三两两地探讨每一幅图的构思、优点和不足之处。在一幅名为《四羊方尊》的作品前,发烧友郑先生对于图片中的蓝天白云是否被PS,与另一名摄友进行着热烈的讨论。郑先生说,摄影进入数码时代,如何在保留拍照瞬间的原生态,与如何让作品美轮美奂,这种矛盾常常在摄影家心中涌现。这看上去是专业问题,但“周老虎事件”、多次摄影大赛作品被质疑拼接制作,这些成为了公众话题。如何在拍摄过程中对自己负责、对公众负责,需要进行有益的引导。
据记者了解,此次网络大赛的送选作品有数万份,包括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等国际赛事都是通过网络方式进行。《中国日报》签约多媒体记者、workshop培训导师D·J·Clark认为,网络的应用非常广泛,此次橘洲摄影节采用网络评选的方式,是将本土摄影艺术融入世界文化体系的有益尝试。
长沙晚报 周柏平 余志雄 贺文兵 陈飞 邱晓峰
责编:罗铁斌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