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利县城羊角山的北麓,有一处宁静的山湾,绵延里余,往昔枣树繁茂,得名枣儿湾。湾中一方墓碑静静伫立,这是近代著名古文家、诗人以及南社社员吴恭亨的墓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农历五月,吴恭亨病逝于常德寓所,终年81岁,其后人遵他之嘱,将其葬于枣儿湾。墓碑上刻有“诗人吴恭亨之墓”,为时任江西督军李烈钧所题。吴恭亨自撰的墓志联“埋我买山小结束,痛人弃地大糊涂 ”,为南北大侠、吴氏学生杜心五手书。
这副兼有豁达与戏谑之意的墓志联,吴恭亨是怀着何种心情为自己写下?联中又有何深意?2024年12月下旬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专程探访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雷励,请他为我们解说此联。
豁达与痛惜
“要读懂这副联,就不得不了解这副联写作的时代背景。”雷励告诉记者,吴恭亨身处晚清至民国的动荡岁月,政府割地赔款,日寇肆虐,土地沦丧,“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吴恭亨看到了国破家亡、政府无能,不能不痛感于心。”
这副对联的上联 “埋我买山小结束”,说的是吴恭亨买下小山作为自己身后安息之所,看似生命的终结,一个“小”字,却道尽了他的心境:在人生的长路上,肉身不过是暂时的休憩,而精神则可长存,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留给后人去评说。
下联“痛人弃地大糊涂”,笔锋一转,从对自身的关注转向对卖地者的感愤。“万物皆生土,如人得本元。”我们平时说的“皇天后土”,天地并称,因为地是万物之母。如今卖地之人轻易舍弃,极其糊涂,所以毛主席当年说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让人轻易占我们的地方。到今天,我们也有“寸土寸金,寸土生金”的说法。
雷励接受记者采访。
雷励特意点出,这副联在用词上质朴平实。像“埋我”“买山”“痛人”“弃地”等词汇,是俚俗口语中经常见到的,简洁之中蕴含深意,让读者能毫无障碍地领会要义,富有生活气息。
“小结束”与“大糊涂”形成强烈反差,“小”与“大”对比鲜明,对生死的淡然和对卖地行为的批判深入显出,表现了艺术的张力与感染力。“大糊涂”的夸张表述,是吴恭亨对卖地者行为的揶揄之辞,失笑之余,令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当下意绪难舒。
“买山”一词不着痕迹地化用《世说新语》中“支遁买山”的典故,将生死之事类比为归隐山林般自然平常,不着生死之沉重,尽显洒脱。“痛人弃地”则反用《史记·货殖列传》“人弃我取”之典,独辟蹊径地表达出对这片土地的钟情以及对生死的独特体悟,含蓄而深邃。
雷励评价,这副对联的精妙之处在于以小见大,以买地安身之事转为对卖地者的评价,从生活琐事切入,语言幽默诙谐,笔调轻松,死之凝重,化为“小结束”的轻松一笑;而“大糊涂”的调侃,又震魂慑魄。
恭顺与省思
这副对联是一个文人在时代洪流中对生命价值、家国情怀的深刻思索与呐喊,正如《墨子·节葬》篇所言,“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雷励感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其中的哲理与情感张力。”
“吴恭亨为什么要为自己写下这副墓志联?应该还是和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吧?”记者追问到。
“没错,吴恭亨有对生死的豁达,有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他通过这副联向后人传达自己的人生观念和精神世界,期待后人在品鉴这副对联时,能够对他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吴恭亨像。(资料图)
但是吴恭亨受所处时代的局限,思想呈现出两面性。雷励向记者解释,一方面,他心怀天下,有着忧国忧民、追求世界大同的情怀,体现出传统文人的家国担当;另一方面,他对反帝爱国运动多有批评,反对白话文,这些观点反映出其保守的一面。
至于吴恭亨为何提前写下墓志联,其一是受传统文人风气影响,在古代文人的传统中,为自己撰写墓志联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吴恭亨此举也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展现文人的雅趣与风骨。其二是出于其对人生经历的深刻省思,吴恭亨一生历经沧桑,经历“富有案”入狱、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这些重大事件如同磨砺的砂石,促使他对人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通过墓志联回顾往昔,抒发内心的感慨与体悟。其三是源于其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为自己撰写墓志联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实践,将自己的才学与楹联创作理念付诸实践,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追求。
“吴恭亨的名和字也很有意思。”雷励进一步解说,恭是恭顺,亨是通达,元亨利贞,元始、亨通,万物和谐,各得其利,坚贞得正。他字悔晦,晦是隐藏,刘子翚送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两句话,透着隐匿内敛之意,所以朱熹字元晦,晦与表示光明的熹相对。至于那 “悔” 字,究竟是在尘世纷扰中选择谨言慎行,还是秉持文人风骨直言无讳、直抒胸臆,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工整与创新
“以游幕、教读为业,能诗文,工联语。”雷励向记者介绍,吴恭亨的一生,有着多方面的成就与影响,后世学者们对其评价也颇高。
在文学上,吴恭亨以诗见长,著作等身,所著的《对联话》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上承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保存了道光年间至民国初年不少名人的联作,并融入了吴恭亨自身的创作经验进行多角度评点,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其提倡创新、强调 “切题” 等创作思想,明确写景要真、要活、要寄托的“三原则”,重视思想内容以及崇尚自然等理念,在当时独树一帜,为楹联创作开辟了新径。
吴恭亨所著《对联话》。(资料图)
教育方面,他也颇有贡献。吴恭亨平生最重教育,清末曾主讲于慈利渔浦书院数年,任慈利高等小学堂第二届校长,还任过慈利劝学所长、教育会长等职。在此期间,培育出众多杰出人才,如誉满华夏的“南北大侠”杜心五、辛亥名将唐牺支等,为湖南当地教育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泽被后世。
吴恭亨政治立场鲜明。身为南社社员与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他坚决拥护民主共和,对袁世凯称帝的逆行之举予以强烈反对,在时代的政治浪潮中坚守正义,展现出了进步的政治倾向和正直的品格。然而,受时代局限,他的思想也有保守的一面,如反对白话文等。他还主持了《慈利县图志》《慈利县志》的编纂,被誉为湖南近代名志之一。
吴恭亨的一生是一位俗世意义上文人标准的一生,但他始终想在这工工整整的一方天地里,做出一点不一样的事情。虽然囿于时代,他可能最终并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和进展,但对于创新和理想的坚守,足以让他这工整标准的一生,留下一抹亮色。
正如他在给自己的墓志联中所写,他是豁达超脱的,他不惧死亡。以“小结束”来形容,是在看透生死后的坦然豁达与乐观强大。同时也体现他对生命的眷恋与热爱,从“痛人弃地”可看出他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眷恋与不舍,即使面对死亡,也依然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从整联来看,没有哀怨、恐惧,以平和、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死,是智者的心境,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洒脱。
【记者手记】
“被子弹赦免”的诗人
彭彭
吴恭亨,字岩村,字悔晦,晚年自号弹赦老人。
这有些奇怪的号究竟如何得来?
56岁的吴恭亨住常德乔家巷,贵州军阀袁祖铭与湖南军阀周澜巷战,吴避弹于桌下,始得幸免,遂晚年自称弹赦老人。
你的脑海中是不是隐隐浮现出一个庆幸躲过死亡,又戏谑地将此事作为自号的一个聪慧洒脱的小老头形象?
一面因为人的求生本能庆幸自己躲过一劫,一面又觉得死生不过尔尔,才能用“弹赦”——被子弹赦免,这样一个调侃自嘲的词汇来自封。
吴恭亨便是这样一位世俗又豁达,戏谑又怀有爱国之心的文人和诗人。
他生于1857年,逝于1938年,正是中国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的时代。与许许多多这个时代爱国的文人一样,他用自己微薄之力,企图改变一些什么。
他能在在世时给自己写下墓志联,足见其乐观通达,但联中所表达的对“小结束”的淡然,以及对“大糊涂”的痛惜,又见其心绪难平,对家国仍有浓浓的眷念不舍。
吴恭亨的一生,恰似一面镜子,折射出近代中国曲折前行的道路,既有进步的曙光,又有保守的暗影。但正是这般复杂与真实,让他和他们成为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虽然矛盾,但却是满腔赤诚。
虽想放下,却又无法真正放下。
解联嘉宾:雷励
雷励,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韶峰学者”学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南省语言学会副理事长,曾任贵州省重点学科带头人、贵州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洪武正韵》系韵书与明代字书比较研究及数据挖掘分析21&ZD298),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基于数据挖掘的《切韵》系韵书比较及方法论研究19AYY015),在《光明日报》《语言科学》《励耘语言学刊》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彭彭
摄影/邹尚奇
剪辑/戴钺
设计/叶艳娜
责编:潘华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