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纪万年天人之际,录湖湘古今之变——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

2025-01-02 08:05:22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茜]字体:【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溯源正脉,方明楚地斯人。玄黄史诗,须考苗疆亘古,苍莽南国,敢问沉浮谁主。

《湖湘一万年》海报

程潇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溯源正脉,方明楚地斯人。玄黄史诗,须考苗疆亘古,苍莽南国,敢问沉浮谁主。

近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南日报社、湖南省文物局联合摄制,耗时14个月打造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在央视首播,并在新湖南客户端上线。整部纪录片(第一季)分为五个主题篇章,以文博探秘、历史再现、人物访谈等多元形式,引领观众穿越湖湘先民“上五千年”的峥嵘岁月,重访史前的家园遗址,以一粒稻、一片陶、一方垣、一簇矢、一尊铙等为考古锚点,勾勒出三湘大地那永恒的神韵镌刻与气象图景,用影像寻觅湖南的先祖根脉,随镜头漫游苍莽间,从农耕文明的里程碑看向华夏南国的坐标系,涤荡出湖南人那一脉相承的“湖湘精神”,问其来路,一万年,一抬眼,一瞬间。

1.溯洄:一粒稻自洞穴播向南国的旅程

考古专家在研究商兽面纹扁体筒形觥。

《湖湘一万年》的故事从一处常中孕奇的《稻作之源》说起,历经《凤起沅湘》的巫傩崇拜,漫游《众城之祖》的城头山与鸡叫城,揭秘《南疆古国》曾遭遇的那场文明兼并,最终探访《青铜迷踪》而合卷湖湘史篇。虽然纪录片分为五个不同主题篇章,但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有机串联的整体意识,使得每一集独立而不孤立,并且具有一条以时间流变为纵轴、空间迁拓为横轴的草蛇灰线——用熟悉的文物道具为引,以逐扩的家国建构为轮,在互文与交叉蒙太奇的铺陈间,把“溯洄”这一关于洄游文脉的寻史命题,灵活贯穿在文物、文博、文献与文本中,使得这“一粒稻”的旅程气韵连贯,审美相继,自成系列。

湖南自古是鱼米之乡。1973年,考古人员在玉蟾岩偶然摸索中,筛滤出万年前的野生炭化稻粒。编导将野生稻与当代稻制作成动画,对比展现出“盘中餐”的粒粒迁变,并借由刀耕火种的地理发源,引“城头山”与“鸡叫山”作为中心基点,在《众城之祖》与《南疆古国》篇章被反复提起,在不同年代出土文物与可考文献的相互佐证下,聚合成农耕文明的景观矩阵,达成一种重叠与互文式的叙事模式,增加着历史遗存的生命厚度与文化密度。

稻谷的旅程象征着希望的播种与家园的徙迁。人类最初的栖息地洞穴,幽暗潮湿,深微中勃发着繁衍生息的欲与力,这是柏拉图譬喻未知的“囚徒”阶段,亦是陶渊明桃源涉渡后的豁然开朗,此处的种稻,是渔猎与采集主业的副本。随着高庙文化兴起,古人走出洞穴,寻找沅湘间的平原沃土,载歌载舞间巫祷丰收。城,标志着规模化的农业集群生产,越过墙垣与祭台,洪水猛兽后,高地上,一粒稻是一点星火,呼号一场日月新天的农业革命。此后,国因农本,农以稻纲,湖湘史前社会已然雏形。

从洞穴播向南国,纪录片叙事模式也从科普逐步走向深入。镜头下,稻是洗尽铅华的生命注脚,从田野跃向餐桌,是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的使命赓续。于是,溯洄不止,湖南人手中端着的饭碗,被赋予了神通祖先的身份意义。

2.天问:文物的“结”与考古的“解”

皿方罍。

山川寒潦,屈子吟哦《天问》以“上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直抒其惑。申发来看,“问”“道”“考”天然组合成一种悬念叙事结构,是先民引火炙肉时讲故事的吸引力技巧,如同古希腊悲剧中戏剧性的“结”与“解”,从“发问”到“说道”最后“解答”,悬念设计是推进纪录片叙事递进的他山之石,也符合群众喜闻乐见的观赏经验。《湖湘一万年》综合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多样表现形式,着重挖掘文物背后所隐藏的谜团,以设问来开启篇章主题,在逐步释疑中,层层递进,达成文化科普的教育意义。

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是一张厚重的历史问卷,等待着考古学家们印证猜想。《稻作之源》里旁白首先就谁最先发现与驯化野生稻,用多少时间将野生稻作为主粮作为“结”,随后画面航拍玉蟾岩洞穴,旋即进入了条分缕析的“解”密。《凤起沅湘》展现了神秘奇诡的高庙文化,巫与傩的祭仪再现下,破译白陶神鸟之纹是此集的要务。《众城之祖》从现代长沙城出发,回望新石器时期的断壁残垣,流露出“人类究竟是以什么形式悄然拥有了城市”的遐思。舜与九嶷山的传说,那场湮没三苗的征伐是否存在?《南疆古国》试图从石簇与玉人首模拟战争后的交融。而《青铜迷踪》题眼中的“迷”包裹着皿方罍、四羊方尊、人面纹鼎、大铙等青铜器的来路与归途。

考古学家的现场演绎与访谈交流丰富了纪录片信息渠道,不仅增添文博探秘的可信度,也使文物之问迎来当事人最优解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作为主发言人贯穿五集序列,以学术视角的通俗表达客观解剖历史真相。袁家荣是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对于玉蟾岩野生稻挖掘他有第一现场发言权,面对学界争议,湖湘考古代际相接,证明源头归属。陶瓷艺术家王宪利仿制高庙白陶,方知上古匠心熠熠。从曹传松到王良志,从第一锄的开辟到夯城墙的模拟,古城成了永恒艺术载体。访谈外,纪录片还情景还原当时的考古现场,或用3D特效与动画制作的方法二次演绎,为严肃叙述增添趣味。

3.史诗:流动与神遐的江山湘人

《湖湘一万年》不仅真实还原历史客观事实,还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学的实践中,勃发出以意象与灵韵为核心的诗意审美,并融入到纪录片视听语言的和美运用里,在空镜头中呈现出湖湘气象的江山天地生态观。

湖湘先民栖息与迁徙在流动的山水空间里,在寻觅家园的漫游中,纪录片以情景再现的形式造访自然,师法水墨,以全景卷轴式的俯瞰与缓移,观览澧阳平原那场浩荡远足,被拟扮的古湘人与山水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魂灵契约,在越滩溯溪的跋涉中,走向广袤原野。摄影机隐藏在先民劳作、汲水、烧铸的瞬间,景深镜头里,环绕的天地虚化而形成朦胧的气氛,空气在镜头前流动,质朴的诗意蒸蒸而氤氲。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当解说引用《战国策·魏策》的句子描绘三苗大地时,画面恰到好处地捕捉一群秋雁的徙飞,洞庭湖水天一色,光景相接万年,镜头从远逐推到近,从辽阔江天到寒雁振翅,最后转场到一碧万顷的田园村庄,雁如同苗人,群落迁徙,那神秘的《南疆古国》隐匿在江山密码中,仰望天幕,仍能一眼万年。

于是,沅江、湘江、澧水、沩水成为天地开合的茫茫画布,如此秀美清新或磅礴浩渺的自然景观穿插在知识输出中,使得这“一万年”纪录因大块之不息,眷联了宇宙之无穷。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自古以来,湖湘先民就萌发了亲切自然以交通神明的朴素“天极宇宙观”。在《凤起沅湘》篇章里,当屈子的视野从星海俯向玄黄,湘西的现代傩舞排练似乎在呼应着古老召唤。从神鸟与太阳的古老传说出发,纪录片带领观众身临高庙文化的祭祀典仪现场,载歌载舞的湘人对神鬼充满遐思,“巫以驱鬼,傩以娱神”高庙人的祭祀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日常活动,纪录片没有刻意先入为主地评价这些历史的纯粹胎动,而是以旁观者模拟出巫祝行为。前景是燃烧的暖黄火焰,后景是幽暗的清冷典仪,透过星火,折射星空,音乐是陶埙的空旷悠长,唯美而浪漫,观众领悟的不是陌生感营造的恐惧,而是因文脉贯通而自得的崇高感,而因其崇高,巫风弥漫,浪漫多情,成其史诗。

历经一万年生生不息,湖南人,是不被定义的三苗后裔,是文脉相承的湖湘主人。《青铜迷踪》篇章系统地诠释了湖南人的身份意识与家国情怀,皿方罍自出土后百年“身首异处”,历代湖南考古人呕心沥血为国宝回湘,当2014年合并仪式的视频文献在纪录片中播放时,那种“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植根在对历史的尊重,对文明的守望间。

知来路,筚路蓝缕,行当下,以古鉴今,从一盘“嗍螺”化石到相传的食味物语,从洞穴到斑驳与繁华并蓄的长沙城,从傩戏祭祀到傩舞表演。《湖湘一万年》为每一位湖南人回望了湖湘历史的渊博长卷,节目完播,走向自然,漫漫万年,那是同一片三湘四水,同一场璀璨夜空,同一群湖湘人民。

《湖湘一万年》专题二维码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一审:谢振华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