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乡村教师日志】屈湘华:孩子是种子,劳动是最好的养料

2024-11-01 08:00:12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畅畅]
字体:【

【名片】

屈湘华,女,1984年出生,衡阳市南岳区黄竹小学一级教师,扎根农村17年,一直担任班主任。曾获“衡阳市优秀教师”“南岳区优秀乡村教师”“南岳区书香教师”等荣誉称号。

屈湘华(右二)带领孩子们在“拙耕园”采摘萝卜叶。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周顺摄

【日志】

10月29日,星期二,晴。

如果孩子与土地没了连接,又如何对乡村产生深情?

我时常思索这个问题,也经常为此担忧。

蔬菜不识、五谷不分,拈轻怕重、娇生惯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很多孩子被家长“保护”过头,认为他们只需要完成学业,其他的家务、农务都不需要插手,甚至会责备他们把衣服、鞋子弄脏了。

于是,在这广袤的田野上,在这神奇的绿洲里,我们逐渐看不到新生代的身影。这些土生土长的乡村娃,与充满希望和惊喜的土地渐行渐远,他们很难理解祖辈耕耘和等待的意义,很难感受与土地之间的约定与默契,很难体会与珍惜大地母亲的馈赠。

这,是不应该的!

好在,我们学校近几年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在校园附近租了一块地,开垦了一片“拙耕园”,让乡村娃与泥土亲密接触,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责任田”。黄竹师生共同在“拙耕园”里经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同享躬耕乐、共筑劳育美。

劳育美,美在哪?我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劳动是最好的养料。

小明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接管他们班时,他已是三年级学生。让我诧异的是,他每天上学居然还需要家长一直陪坐在教室里,一旦家长离开,他就显得无所适从,仿佛失去了方向。他在家里被宠坏了,几乎什么都不会做。

我给家长做了很久的工作,劝他们学会放手。同时,一有机会就带小明去“拙耕园”,让他参与种植菜苗、浇水施肥等各种劳动活动。

当小明第一次拿起锄头时,他的手显得有些笨拙,眼神中充满了疑惑。“你看这颗小小的种子,虽然现在不起眼,但它蕴含着你想象不到的生命力。”我指着手中的一粒玉米种子说,“它会努力地吸收阳光、水分和营养,破土而出,向上而生,长成茁壮的植株。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也一样,要相信自己能变得独立又坚强。”

每次在教小明劳作时,我尽量结合一些寓言故事、生活实例,慢慢引导他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成长的价值。当他凭自己的能力守护和见证了玉米的生长,他的世界好像丰富起来,有了牵挂和成就感。后来,只要一提到去劳动,他就特别主动、有干劲,整个人也变得有朝气、有活力。

“拙耕园”,还是绝佳的第二课堂,我经常把“教室”搬到大自然里。

春天来临,我们会一起观察植物的生长,感受生命的奇迹;夏日炎炎,我们给植物浇水施肥,体验劳作的辛苦;金秋十月,我们去园内收集标本,感受实践的快乐;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也能观察动植物如何适应季节变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了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前两天,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单元习作,题目叫“推荐一个好地方”。农村孩子出去游玩的机会相对较少,很多娃犯了难,说推荐不出来。我启发他们,就从身边找起,可以是抬头可见的高山,可以是坐落屋后的竹林,也可以是每天被我们汗水滋养的园地……他们立马有了作文素材,写出了各自的真实情感。

果然,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孩子们先动手,才会有观察、有思考、有体悟。

每到农忙季节,我们还会邀请家长们一同参与到班级的志愿劳动中来,有的帮忙挖土、施肥、除草,有些奶奶们还会在收获时节主动来到学校,帮着采摘新鲜的蔬菜,并带到厨房为孩子们加餐。家长们的积极参与,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更多温暖和支持。

去年夏天,我们班种的西红柿成熟了。我们采摘洗净切好,拌上适量的糖,全班一同品尝。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深信这种通过实际行动获得的成长体验,远比单纯的知识更能触动心灵。

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现在都把劳动视为最高奖励,争着抢着想要这份荣誉。在他们心里,“劳动最光荣”的种子肯定也在生根发芽……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周阳乐整理)

(一审:龙晓龙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

相关专题:弘扬教育家精神·乡村教师日志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