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年轻人——读志愿军女战士蒋宗英家书

2024-10-15 10:03:0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编者按

今年国庆前夕,一部主旋律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上映,票房一骑绝尘,掀起观影热潮。人们没有忘记,70多年前,无数年轻的战士,义无反顾投入到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将鲜活的生命定格在战场上,直到今天,他们,还是年轻的模样。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纪念日,本期湘江副刊·潮头,致敬英雄儿女,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周月桂

秋日肃静,我在读一个年轻女孩的家书,拾起四处散落的线索,慢慢拼凑一个志愿军女兵生命最后两年的轨迹——

蒋宗英。

蒋宗英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本版图片均为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翻拍

1949年秋天,澧县,18岁的女兵蒋宗英第一次离家远行,走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间。爽利的风吹在她的脸上,壮阔的世界在眼前展开,一切都是新鲜而令人激动的。

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从常德到益阳、邵阳,从湖南到河南、东北,再到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山河阻隔,家书频频。爱家与爱国、小我与大我,糅合在家书的只言片语间,穿过历史云烟,依旧可以从中读出,一个年轻女性满是克制的柔情和纯洁热烈的理想,她深深眷恋着家人亲友,又一往无前地奔赴战场。

她的样子、她的性情、她走过的路……在秋日的风里,在她的后人珍藏的发黄的家书里,渐渐清晰。

1.“儿昨日离家,随队前进”

秋天,是湖南最宜人的季节。1949年9月,秋风初起,18岁的宗英从澧县出发,随部队前进。少年初长成,眼底有星辰。

那天,下了点小雨,她穿了双不太好走路的鞋子,刚走一天,脚底便打了个“大泡”,于是走路改为骑马,她“胆子大,骑在上面一点也不怕”,加入队伍的新鲜热情和同龄人的陪伴鼓励,让她并不觉苦。

只是,离家一日,便开始想念。

“儿昨日离家,随队前进。”第一封家书写于1949年9月15日,信里是一个小女儿事无巨细跟“双亲大人”的诉说,我们由此得知以上那些细节。信末说“这封信是在地下写的,文句都写得很不好,不要让人家看”。想来是在行军途中写信,没有桌子,字体写得不够好。小女孩的清高矜持,让人不觉莞尔。

三日后,又写了第二封信。依旧是跟父母亲细细絮叨,遇到了谁、吃了什么、住在哪里。此时已到常德,在医院看过后,脚好了些。又四日,再次寄信并附一张近照,急切询问二老与兄弟姐妹的情况。

其后,从常德到益阳,又从益阳到武冈,信中提到“在大街上扭秧歌”,感觉“兴奋和骄傲”。

新鲜的热烈的生活冲淡了离别的忧愁,信件渐渐不再那么密集。

2.“棉鞋圈子深点做,底厚点、宽点”

11月,天渐冷了,宗英的关节炎又开始发作,每每在信中提到“脚痛病”,又请姐姐给自己做一双单鞋、一双棉鞋,详细交代“棉鞋圈子深点做,底厚点、宽点”。

1950年4月,蒋宗英写给姐姐的信件。

信中提及最多两件事,一是“望在百忙之中给我来信”,二是“鞋子是否做好了”,称“脚早就冻了,再一冷恐怕就要冻破皮”。或许是行军途中收件不便,信和鞋子似乎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到。

因为关节炎的毛病,组织上想把宗英留在后勤部学习,但要强的宗英坚决要求随队走。1950年1月,部队到了祁阳,5天行军,大家都情绪很高,“没一个叫苦的、掉队的”。1月3日这天应该是休息日,宗英不仅给父母写信,也给姊妹朋友都写了信,此时她的鞋子还是没有收到,信中说“我的脚冻了还没冻破”。

南方的冬天湿冷袭人,得了关节炎就更加难挨了,宗英的鞋子一直没能收到,让人读来颇为牵挂。

不过,尽管天寒脚冻,她的信中却全是火热的生活。1950年正月初四的信件中,她细细描写了大年三十的丰盛菜肴和精彩晚会,宗英所在的文工团还一连演了几天剧,一切都令她满意。

2月底,宗英乘坐火车向北出发,到达河南洛阳,任务是“建设和生产”。在给哥哥的信里,宗英自信地说:“在工作中我能克服任何困难,积极工作不落后。”3月,在给父母的信中说,“我们下乡时经过每一个村庄,一群群的老百姓排着队打着锣鼓扭着秧歌欢迎我们”。

这个月,要强又爱撒娇的宗英终于收到了棉鞋,我悬着的一颗心也落了地。

3.“革命阵营的饭好吃又养人”

宗英从小是有些男孩子气的,在家时被大家戏称“门板大王”,可见长得高大结实。1950年4月的家书里,她又说:“我现在很好,比以前更胖了”“这就是证明革命阵营的饭好吃又养人”。

在河南,宗英所在的宣传队一面挖河一面要搞文娱活动。宗英在演出中扮男角,因为“平常的作风和男同志差不离”。

宗英性情耿直,认为自己“最严重的缺点”,是性格太强,“当人家讲我冤枉话时,我受不了。那就不管上级同级,非给他来个难堪不可”。她一方面表示自己“一点也不害怕”跟人起冲突,另一方面,又反思说要“尽量克服”。

这“作风”也体现在信件中。在给亲友的信里,她常嘱咐人家要“多学文化”,不留情面地指出信中的错别字,颇有“大姐大”风范。

只是在父母面前,男孩子气的“门板大王”仍旧是那个絮叨的小女孩。河南下冰雹、刮风沙,她都觉得新奇,要写信给“爹爹姆妈”分享。

除了父母,宗英写信写得最多的是“小哥哥”,她羡慕“小哥哥”经常给报社写稿,自己也要学写作,于是托人去汉口买书,又订了份《人民文学》。

4.“等着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7月,宗英随军北上,到达东北,屯驻辽阳,“保卫祖国边疆,不让任何敌人来侵略伟大的中国”。

每天练乐器、看政治书、学普通话,还被评为模范团员,生活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而且是生动活泼的”。宗英依旧保持着半月左右写一封信的频率,挂念家里老少的健康与学业。得知家里生活困难,会给父母寄去津贴费,爱娇的小女孩渐渐长大了。

“一座日式小楼,竖在蔚蓝色的天空(下)”。1951年春天,宗英别出心裁写了一篇“小作文”,给父母描述自己在辽阳收到家书时的情形,也表达了春天来临时的欣悦之情:“春来了,她给宇宙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快乐的人们在歌唱,歌唱朝鲜战争的胜利”。

“告诉您老个好消息”,1951年4月,宗英接受了新任务,即将奔赴朝鲜战场前线,“妈,您等着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不久,捷报会像雪片般飞来”。

5.“别挂念我”

朝鲜战场上,关山阻隔,通信不便,信件需要回国的人带回,因此每每写得简短仓促。

宗英此时从宣传队调至司令部干部处,工作是生疏的,但她并不畏难,“只要自己虚心学,也没什么难事”。历经战火洗礼,宗英说她的胆子越来越大,“不怕飞机不怕大炮”,只是很久没有接到家里来信,心中挂念。

1951年9月,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前线,宗英宣告结婚了,她在信中说丈夫“忠诚老实”“可请大人放心”。两人住在防空洞里,有桌有凳,可供学习办公,有锅有盆有茶壶有火盆,宗英称之为“美满的战地之家”。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她没有过多描摹战场气氛,恍惚间,让人以为那只是一个平常日子里一对平常的年轻夫妇。然而,防空洞外,警报不时拉响,敌人的飞机正在上空盘旋。

1952年3月14日,又是一个寒冷的日子,战斗正酣。

宗英写了一封非常简短的信,寥寥数句,似在仓促间写就,信中写道:“我们明早4点钟就要出发了,坐汽车走。我的一切都会是安全的,别挂念我。”

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上,一个年轻女孩,怀抱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在家书里让父母放心。

当日,宗英在朝鲜城山守备战中牺牲,时年21岁。

蒋宗英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爽朗又爱娇的女儿,男孩子气的“门板大王”,眼里有星辰的战士,为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献出了鲜花一样热烈绽放的生命。

70多年后的今日,烟火盛世,如其所愿。回望那段历史,太多动人细节已经湮灭,我们只能从家书中的只言片语,重新勾勒那个可爱的年轻人,短暂而灿烂的一生——

志愿军烈士蒋宗英,女,1931年5月生于湖南澧县,194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3月14日在朝鲜城山守备战中光荣牺牲,长眠于朝鲜江原道铁原郡马场怀荫里。

见字如面,永远年轻。

(一审:蒋宇 二审:卢小伟 三审:鲁红)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