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即日起,湖南日报联合湖南省科协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创新在湖南》专栏,展现一批院士助力湖南建设“院士工作站”,一批学术大家积极拓展科学边界,一群“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故事。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杨丹
9月6日,满载出口产品的货车,从湖南金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望城园区启程,前往新疆,再经由陆路,抵达塔吉克斯坦。
与此同时,上海市军工路1000号,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崇祺在位于上海电缆研究所的办公室里,轻轻抚摸桌上的运输路线图,手指在中亚那片区域缓缓滑过。因为,金龙集团这些产品,倾注了他的大量精力和心血。
2012年,黄崇祺作为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唯一的院士,将自己的院士工作站设在金龙集团,为产品研发提供智力支持。
12年过去,即将迈入90岁的黄崇祺依旧精神矍铄。
他说,他要带着湖南年轻的科研人员,寻找科学的春天。
质量高于一切
3年前,金龙集团湘潭园区开工,准备利用纯铜废料,制作生产电线电缆的原材料——高导电铜杆。
“这些原材料马虎不得。在我国,由电气原因引发的火灾,占全部火灾的40%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导电铜杆不过关。”
制作过程中,一个问题让黄崇祺一直放心不下——熔炼炉内部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工人却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站在炉外不远处打氧。
当时,公司只能安排4名工人轮流作业,每人每次操作15分钟。但这仍然无法避免极端环境下打氧不全面的问题。
“质量高于一切!”这是黄崇祺一直信守的行事准则,“我没有成功之路可给人借鉴,但我喜欢的是认真、仔细,不喜欢做事拖沓毛躁。”
2022年,黄崇祺召集金龙集团、湘潭大学等,决定在行业其他工艺机器人的基础上,开发一款打氧机器人,解决人工操作难以调和的矛盾。
经过一番技术攻关,2023年3月末,打氧机器人在湘潭开机调试。88岁的黄崇祺站在熔炼炉外,焦灼地守望。
在大火熊熊燃烧的熔炼炉前,只见一个小车“站”在3米开外,从“嘴巴里”伸出一条长长的管道,在炉里翻搅,不时“喷吐”出一种气体。
机器人顺利运转!黄崇祺笑得甚是灿烂。
目前,该机器人可在200摄氏度左右的环境下稳定运行,同时开始服务国内其他冶炼企业。
被打破的起居时间
金龙集团年轻的博士刘斌参与了打氧机器人等项目的攻关。黄崇祺在湖南的工作、生活,也都由这位“85后”负责。
清晨5点半起床、晚上8点半入睡,是黄崇祺雷打不动的起居时间。
“但这个习惯,在今年被打破了。”刘斌介绍。
4月下旬,公司邀请黄崇祺为青年技术人员上课。20余位青年得知后,每人都提前准备了一两个问题,写在纸条上。
“我以为院士会针对性地选答,没想到每个问题他都做了详细的解答。”公司总工程师王先周回忆,讲到关键处,老人还屡屡起身,提高音量。
原定下午5点结束的学习,延长至晚上7点才结束。在一众青年的簇拥下,黄崇祺前往公司大厅一楼合影。让王先周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年近90岁的长者给每个人都双手递上自己的名片,“碰到问题就给我打电话,不用怕麻烦。”
当天晚上,黄崇祺快10点才入睡。
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和方法
黄崇祺与湖南早有渊源。
1957年,刚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毕业不久的黄崇祺,便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电缆研究所的指派下,来到原湘潭电缆厂开展支援工作。
成立于1951年的湘潭电缆厂建厂不久,便成为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四大骨干企业之一。在彼时那位少年的眼中,“与其说是支援,不如说是学习。”
厂里的工人给予了年轻人极大的热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家都知道这是厂里来的大学生。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每个人都怀揣着对国家工业崛起的炽热信念。
为了弥补我国铝包钢线的生产空白,黄崇祺和厂里的工人靠着独立自主的精神,将一道道工艺流程优化,率先开发出我国完整的铝包钢线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上,生产出当时我国急需的17条高压、大跨越架空输电线路。其中2条便运用在长沙。
在湘潭电缆厂的3年时间很短,黄崇祺却格外珍惜与怀念。在这里,他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的成长。“从事工程技术的人,离开实践就将无所作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成为他后来送给年轻人的忠告。
黄崇祺告诉记者,他有两个“科学的春天”。退休前,履行的是工作,践行的是责任;退休后,是在圆梦,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说,在湖南设立院士工作站,就是要和当年在湘潭受到的关照一样,带着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