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文旅产业链规上企业127家,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70%——
湘西州,打造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
10月5日,游客在凤凰古城游览。国庆假期,众多游客来到凤凰古城观美景、尝美食、品民俗,乐享假期。滕建康 摄(湖南图片库)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国庆假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景点景区人流如织,纳入监测的40个旅游区共涌入游客177.78万人次。全省A级景区假期客流TOP10榜单,湘西州独占3席。
湘西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旖旎,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湘西州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不断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加快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将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更好地转化为湘西旅游业的持久魅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设旅游强州,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
非遗保护传承:铸牢文旅产业的根基
独特的非遗,让“神秘湘西”独具魅力,也是湘西州文旅产业“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非遗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大多数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活力下降;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传承工作青黄不接。过去的一些文化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文化有“市”无“场”、有“戏”无“场”的现象较突出。
为摸清家底,湘西州组织开展非遗普查、挖掘。专家团队走遍湘西州8县市大大小小的村落,走访民间艺人,摸清非遗家底,在调查研究、采访、访问基础上获得第一手民间口述资料,收集大量文字、录音、录像、照片等,并将其记录整理,做进一步挖掘与研究。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遗资源富集,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所有门类(10大门类)。现有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总计1308项,其中: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8项、省级111项、州级247项、县级922项。全州非遗4级名录保护体系不断丰富、健全。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湘西州发挥传承人主体传承作用,政府提供传承场所,资助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目前,文化生态保护区共有各级各类传习基地、传习中心和传习所近80个,以湘西州非遗馆为龙头,以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为骨干,以乡、镇、村传习所为基础的4级非遗传习基地体系已建成。
湘西州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3人、省级93人、州级398人。湘西州列出专项资金,激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度补助金分别为5.8万元、3.4万元、2万元。给予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收徒传艺补贴,师傅带徒产生一名州级、省级、国家级传承人,州财政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5万元。筑牢后备传承人的传承梯队,如国家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时,由其指定省级传承人推荐申报替补。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湘西州支持传承人进校园进景区进市场。该州目前共建成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近50所,编写校本教材160余种(套),开设非遗课程150余种,确定全国传承人研修计划院校两所。
一系列改革举措,带来显著变化。湘西州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申报从被动到主动;青少年群体对非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社会认可度高,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提高。
文旅深度融合:将丰富资源打造成文旅产业链
湘西州将文化旅游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门路”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最优途径”,瞄准“把文化旅游业建成首个千亿产业”和“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推进现代化新湘西建设,按照“处处有旅游”的理念,湘西州推动文化旅游体育、非遗和农业等多个领域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旅产业链,擦亮了“金字招牌”。
2024年首届湖南“茶BA”篮球赛,国庆假期在千年茶乡保靖县吕洞山镇举行,“茶BA”首日接待观众和游客近5万人次,体育爱好者享受这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拉动了当地消费,扩大了保靖黄金茶的知名度,成为体育助力茶产业发展的经典IP。
湘西州非遗资源丰富,依托非遗文创龙头企业,发展以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旅游观光为主的“非遗+旅游”文创产业,建立数十个非遗工坊和车间,非遗工坊成为湘西州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推动湘西苗绣、银饰等非遗项目从展品变产品。
依托青山绿水,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打造凤凰竹山乡野民居、老家寨民宿,保靖202村民宿、白云邨民宿,古丈青竹山庄民宿、尔卓山谷民宿等30家特色民宿,龙山八面山、吉首矮寨等高端民宿集聚区初步形成,湘西民宿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探索“文化+演艺+科技”模式,发展演艺产业,丰富消费业态。《凤凰样子》《竹山花开》《德夯幻境》《毕兹卡的狂欢》等文旅演艺节目受到欢迎,《边城》《苗寨故事》等演艺节目年营业收入过亿元。
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湘西州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文体农业,助力古丈毛尖茶、保靖黄金茶、永顺莓茶、湘西猕猴桃、湘西腊肉、龙山百合、松柏大米等农副产品进入旅游消费市场,延伸农业产业链。
文化、旅游融汇互动、一体发展的全域旅游文化新格局初步形成。据统计,湘西州拥有文旅产业链规上企业127家,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70%,全州50多万人吃上“旅游饭”。
拥抱高科技:做好文化和科技融合大文章
10月6日,湘西州博物馆人群熙熙攘攘。
“读懂一座城,从走进博物馆开始。”走进拥有73件/套国家一级文物的湘西州博物馆,品味神秘湘西,文化与科技交融,游客纷至沓来,心醉神迷。
博物馆推出360度全息数字展馆,将馆内宝藏和展厅搬上网络。“数字版本+沉浸多媒体空间”,形象展示神秘湘西文化。游客打开数字展馆,就如同揭开湘西神秘的面纱,在沉浸式观看中触摸历史脉搏,了解湘西州的前世今生。
湘西州做好文化和科技融合大文章,通过“数字通道”,打开外界通往湘西历史文化的大门。以往,地处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的湘西州,坐拥丰富的文旅资源,“养在深闺人不识”;如今,迈入高速、高铁时代,湘西州走出大山,拥抱世界。
10月6日晚,在磁浮凤凰古城揽胜站,游客走出站台置身“凤凰之眼”观景台,璀璨灯光映照沱江河面,水光潋滟、流光溢彩。面对此番美景,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摄古城夜景。
游客乘磁浮观光快线,俯瞰凤凰古城夜景成为游客打卡古城的首选。这条“磁浮+文化+旅游”观光快线,连接凤凰高铁站与凤凰古城景区,成为湘西旅游的新名片。
一趟磁浮之行也是文化之旅。湘西州做好“磁浮+”文章,打造轨道交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典范。“磁浮+文化+旅游”融合,磁浮快线为凤凰古城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每年拉动消费3.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7000个。
湘西州住建局干部田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全州30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同时加强传统村落传播展示,完善传统村落展示平台,推动传统村落功能复兴和改造活化,搭建湘西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收录村落35个,真正“让静止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传下去”,推动村落保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