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江姐》剧照。作者供图
文|高世逢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经典复排歌剧《江姐》,不久前唱响神农大剧院。该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改编自小说《红岩》,取材于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真实历史故事。我欣赏过京剧、川剧、花鼓戏等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每每都能使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因内而符外”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风貌,是演员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的鲜明体现。无论京剧、川剧、歌剧还是花鼓戏,艺术表现手段虽不一样,但塑造江姐对党无限忠诚的光辉形象,展示红岩先烈以铮铮铁骨、浩然正气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事迹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是一样,可见一剧之本的重要性和对艺术院团及观众影响之关键。
戏谚云,“戏抬人,人抬戏”,通俗地道出了好戏与演员之间的辩证关系。好演员因演出好戏而被观众记在心中,好戏因好演员演出而永远流传。一个演员的成长,需要一定的先天条件和老师的精心指导,但关键在于自己苦练基本功和不断地艺术实践。
扮演坚强刚毅江姐的熊湉湉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理念。从民族歌剧《英·雄》的缪伯英到复排歌剧江姐的演出,可以看出熊湉湉在表演和演唱技能上具备了较好的基本功。否则,是很难挥洒自如来完成江姐这个人物在剧中喜怒哀乐起承转合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要诀,是无数艺术名家血汗凝聚成的肺腑之言。熊湉湉就是这种富于创造,追求优秀的演员。她深知舞台上、观众前容不得半点马虎,要出色地完成好江姐这个人物的扮演,就得“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就得苦心耕耘,敬畏舞台。
剧中有大量的独唱、重唱,还有三人唱、合唱及一领众和等,如果表现不到位,很可能给观众留下遗憾。好在熊湉湉对花鼓戏声腔运用有所把握,而剧中大部分唱段在音乐素材选择上借鉴了四川民歌及川剧板式,如导板、快板、清板等,不仅丰富了整部剧的旋律,对拥有花鼓戏唱腔技巧的熊湉湉来说,算是恰到好处。
当然,还有剧中其他人物的扮演及灯、服、道、效、舞美、音乐、合唱等舞台综合表现都给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来自长沙的朋友激动地说:“这么庞大的演出阵容,不仅剧目经典,表演也是数一数二的经典。”
“风雪磨砺红梅艳,独立寒冬显英姿。”当经典旋律《绣红旗》《红梅赞》响起,当江姐昂首挺胸走向刑场,当几代江姐同时亮相舞台,全场高潮迭起,掌声经久不息。
歌剧《江姐》自1964年起,就由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前身——株洲市歌舞剧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了一千多场。这次复排不单是为了参加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更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精神,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一将功成万骨枯,革命胜利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像江姐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他们“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奉献,是他们“人固有一死”的从容洒脱,是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无畏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为什么各大剧种都有《江姐》这出经典剧目?为什么江姐能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时至今日还依然绽放在舞台?
因为江姐经过了几代人的艺术传承成为了艺术舞台的经典,更因为江姐是我们精神与信仰的薪火相传。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院长肖鸿斌感慨地说:“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英雄们面对敌人炮火时坚实的铠甲;更是人的精神之钙和生命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