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东盟——丝路上的湘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湘商越南弄潮

2024-09-25 07:13:5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唐婷 龚柏威] [编辑:刘畅畅]
字体:【

“中方愿同越方加快发展战略对接,推进两国互联互通,共同构建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鼓励实力强、信誉好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赴越南投资,深化两国在医疗卫生、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

——2022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会谈时指出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唐婷 龚柏威

8月17日,越南平阳省,街头的摩托车大军。

“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高唱”……

踏上越南这片土地,当中越友谊经典歌曲《越南——中国》在耳畔响起,人们会发现,无论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历史密码,还是政治经济制度,越南和中国都有着很高的相似度。

作为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越南是中国企业选择出海的重要国家之一。

从肩挑手提、以物易物的中越边境贸易开始,“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就身影频现,并随时代的潮流不断涌向越南,创新创业,成长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商业力量。

8月中下旬,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越南,探访当地湘商,感受湘商精神在异国他乡绽放的独特魅力。

8月18日,越南胡志明市,市政厅广场。

1 “像蒲公英一样,吹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生根”

“那是个充满机会的年代。啤酒、香烟、打火机、小家电……越南人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

肖国平

邵阳人陈文峰和娄底人肖国平的越南闯荡之旅,从上世纪90年代广西凭祥的中越边民互市开始。陈文峰回忆,中越边境附近的村庄,方言互通,每天清晨四五点就非常热闹了。肖国平专做家电生意,“货还未到,就被客商订光,经常供不应求”。

在边境贸易中赚得第一桶金后,两人又不约而同作出了一致选择,将商业触角深入越南国内。

1997年,29岁的陈文峰与人合资投入80万元,在越南谅山省建起打火机厂,成为当地首家外商独资企业。2000年,38岁的肖国平则在越南河内市开办自己的第一家公司——联华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头脑灵活、吃苦耐劳、敢想敢做是这一代湘商共同的特质。更大的红利则来自时代的馈赠。

1978年,中国开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路。1986年,借鉴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越南提出革新开放,由此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个转型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兴市场,吸引了大批外资的进入,也为湖南人向南出海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谭琳

跟随时代的列车,岳阳人彭樟、衡阳人石培生、株洲人谭琳以另外一种方式闯进越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大陆干部。

大陆干部,是指台资、美资等企业派往海外分公司工作的中国大陆管理干部。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管理、市场、技术经验后,他们中的一大批人看准越南市场的发展机遇,开始独立创业。

1993年,20岁的彭樟中专毕业后南下东莞打工,进入台湾宝成集团宝元鞋厂。两年后,宝成集团在越南建厂。怀着“赚10万元回去娶媳妇”的朴素想法,彭樟跟随台企进入越南,后勤课长一干就是数年。2003年,彭樟辞职创业,为宝成集团做配套。

把东家变客户,从“陆干”到“自己干”,石培生和同为“陆干”的妻子投资建起鞋材加工厂;谭琳则在一家美资家具公司干了两年越南办事处主任后辞职,开办起五金厂。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湖南人闯越南的热潮。”彭樟感慨。

“湖南人就像蒲公英一样,吹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生根。”讲述打拼经历,每个湘商都能讲出一段艰难的往事。

“客户哪怕只要一颗螺丝钉,我都会去送。”彭樟说,创业之初,他一人身兼数职,经理、财务、司机,还当搬运工,每天工作14小时是常态。如今,彭樟在越南有3家公司,员工超过700人。

越南家电市场竞争激烈,日韩品牌占主导地位,想要让中国的家电产品占据一席之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肖国平选择从“农村包围城市”,以电饭锅、电风扇等国产小家电作为主营产品,在农村市场广布网络,狠抓售后服务,逐渐向城市拓展,高峰期经销网点达200多个。

“胆子要大,敢于吃螃蟹。”如今的陈文峰,已是越南中国商会湖南企业联合会会长。去年,他花1600万元建起一条金属包装全自动化生产线,开越南同行业先河。

2 “湘商是越南发展的深度参与者”

越南的国土形状,形似一个长长的“S型”,沿海岸线迤逦南下。位于南端的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城市,也是经济中心。

清晨7点,北纬10度的阳光已经亮得十分耀眼。连接胡志明市和平阳省的13号国道上人声鼎沸,摩托车、大卡车川流不息。


8月15日,越南平阳省。这里是越南的制造业中心。

平阳是越南的制造业中心,被称为“工业首都”。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纷纷在此布局,亦有大批湘企聚集。

刚刚连任越南中国商会湖南企业联合会会长(南部)的谭琳带领记者参观平阳工业园,园区现代大气,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便捷,机器轰鸣、一片繁忙。

“20年前刚来平阳时,这里都是泥巴路。当地企业生产效率只有国内的30%。”平阳留给谭琳的第一印象,“跟上世纪80年代初我老家茶陵差不多”。

其时,正值越南加入世贸组织前夕。越南承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转移,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特色的新发展模式正缓缓开启,“平阳有意识地在学习广东”。

除五金厂外,在平阳工业园,谭琳又先后开办起枪钉厂、家具厂,主要做出口贸易。

龙香菊

与谭琳经历类似、创业时间相仿的湘商,基本从配套企业做起,所涉行业也多在鞋帽、五金、家具等领域。风风火火的衡阳妹子龙香菊也是“陆干”出身,单干后开餐厅、办鞋材加工厂;石培生从鞋材厂跨界到开办建筑工程公司;涟源人石文明则从包装印刷开始起步……

他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大致相同:土地、用工便宜,企业能轻装上阵;老东家成了客户,产品不愁没有销路。但需要克服产业工人不熟练、基础设施不完善、原材料难配套等问题。

30多年来,随着越南革新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南进一步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中国企业在越南渐成遍地开花、根深叶茂之势,湘商队伍也随之不断扩大,且逐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2011年,越南中国商会湖南企业联合会成立,2017年南部商会成立,眼下,会员企业近300家。这些湘商企业深度嵌入越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人带去就业机会,传播湖湘文化,在越南和湖南两地之间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陈文峰介绍,从在越南谅山省建起第一个打火机厂开始,20多年来不断有企业高管和本地员工在完成自身积累后开始自主创业。“像细胞分裂一样,一个厂培育出了20多个厂。”

8月17日,越南胡志明市,胡志明雕像。

去年,石培生将自己的建筑公司开到了胡志明市第一郡的高档写字楼,公司员工绝大多数是越南本地人。来自河内的财务总监阮玉越跟随石培生多年,他希望,“有一天老板也能扶持我创业,像之前扶持公司其他业务骨干一样”。

“湘商是越南发展的深度参与者。”谭琳如是认为。

3 新赛程开启,续写湘商闯越南的精彩故事

龙平

“今年上半年工厂开机率达到90%,订单增长了60%。”越南永盛色母有限公司董事长龙平告诉记者,“这说明,越南这个新兴市场活力依然充足。”

2015年,一直在北京发展的衡阳人龙平决定把自己的下一家公司开到越南去。

龙平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有多年跨国公司的工作经历,积累了国际化人脉和投资渠道,跨文化交流和管理经验丰富。

选择越南,是龙平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一方面是看中“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亲情的牵绊,姐姐龙香菊已在越南打拼多年。

在越南平阳省,龙平创办了一家塑胶色母公司,主要为制造行业提供颜色解决方案。“这个行业在国内已经成熟,但在制造业已具规模的越南,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公司稳步发展后,又开了家注塑公司作为配套。

石培生观察到,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大背景下,又一波中国企业投资越南的浪潮正在到来。“今年以来,每个月都有来自国内的投资考察团,非常火。”

据越南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新投资项目占越南外资项目总量的29.1%,位居第一。

“企业进入越南市场以来稳步发展,业绩超出预期。”拓普泰克越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永胜告诉记者。这家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生产服务商,由涟源人刘小雄创办,将触角伸入越南,目的就是“要以越南市场为跳板,打通国际市场。”如今,企业产品已广泛出口印度、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下南洋淘金”的故事总是充满诱惑力,但要成为那个幸运的淘金者,还需步步谨慎。

“越南并非遍地黄金,来了就能赚钱,也有铩羽而归的。”谭琳说,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加工企业,特别是服装鞋帽加工等,越南已经不再欢迎。

此外,越南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步上升,“中企出海越南,可能会发现,成本没有想象中那么低。‘越南便宜’的比较优势正在慢慢消失。”

眼下,随着中国与越南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的产业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向多元化和高端化发展,科技、电子、可再生能源等行业的投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转型浪潮中的湘商,在不断迎接挑战、适应变化。

罗亚(左一)和姨父彭樟(右一)。

张治梅

谭琳投资500万美元,成立了一家高新技术公司,生产专业性智能家居用多功能插座。接过姨父彭樟锅炉安装业务的“90后”罗亚,引入了智慧锅炉可视化管理系统。湘西人张治梅从保龄球袋代加工做起,10多年间不断提质升级,研发出自主品牌,要将“中国风”的球袋卖到全世界去。

“湘企入越,单打独斗的年代已经过去。”龙平还有一个身份是湖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建议,新的浪潮下,湖南企业出海越南,要依靠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通过出海提升企业利润,再反哺国内总部的技术研发,形成核心竞争力。

又一个新赛程开启,湘商闯越南的故事还将精彩续写。

高端访谈

本地化是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

——专访中国驻胡志明市副总领事徐州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唐婷 龚柏威

8月18日,越南胡志明市街头。

“能在越南扎根的中国企业、湖南企业,一般都是本地化比较好的企业。”8月下旬,中国驻胡志明市副总领事徐州在胡志明市接受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自2016年起,越南保持了中国在东盟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位置。据中方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越双边贸易额达1450亿美元,增长达21%。

“去年以来,到越南投资考察的中国企业明显增多。”徐州介绍,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类型的中资企业开始通过多种方式进入越南,特别是近5年来越来越多大型化、专业化的中国企业在越南大力拓展海外业务。30多年来,中国企业在越南发展之路伴随着越南的革新开放一路向前,呈现出一条跳跃向上的弧线。

“中企向南出海越南,‘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人和湖南企业是其中一股重要力量。”徐州表示。

对许多中国企业而言,越南劳动力成本偏低、税收优惠、贸易环境友好等,是当前吸引企业投资的主要原因。但徐州同时提醒,出海越南,中国企业还需要考虑更多。

本地化是企业无法绕开的关键。要充分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市场环境,避免因贸然投资带来的风险。要注重本地化经营,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本地化不仅仅是雇用本地员工,它更意味着要了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法律和社会结构。”徐州说。

徐州建议,湖南企业应积极适应越南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更多关注高新技术、绿色发展、冷链物流等新兴领域,将国内的资金、技术、规模优势与越南的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8月18日,越南胡志明市,法式建筑比比皆是。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陈萌 摄

【记者手记】

湘商闯越南,前方辽阔且美好

龚柏威

摩托车大军蔚为壮观,形成一道独特风景;1亿人口,GDP总量超4000亿美元,东盟第五大经济体,颇像本世纪初的中国。这或许是很多人对于越南的初始印象。

当我们在雨季踏入这个热带国家,发现高温下的越南也有凉爽的夏日。在这里,你能感受到经济像热带植物一样生机昂扬。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碰撞,刀叉和筷子并排在餐桌上。中国企业是桌上的重要玩家,当然也包括湘商。

沿着时间线看,二十世纪90年代,第一代湘商凭着一股“斩断穷根”的决心,像一朵朵蒲公英,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播撒到越南等东盟各地。进入新世纪,随着越南革新开放的深入,湘商从制造业代加工起步,一点点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渐渐覆盖各行各业。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新一代湘商带着新技术、新理念进入越南,他们的创业路径比起前辈更为多元和国际化。湘商闯越南的故事,代表了中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寻找机会、努力扎根的群像。

我们在越南采访时,恰逢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访华,中越双方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在越南对外政策当中,中国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的宣示,令在越湘商深受鼓舞。

在变革的浪潮中,不断寻求新方向、新突破,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重构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湘商闯越南,前方辽阔且美好。

【相关链接】

中国是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是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越两国经贸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双边贸易额从2008年的约20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2302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11.5倍。

湖南对越南进出口,民营企业是主要生力军

今年前7个月,我省对越南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124家。其中,民营企业为主要生力军,对越南进出口65.1亿元,占同期我省对越南进出口总值的69.1%;国有企业成为增长亮点,对越南进出口20.5亿元,增长2.1倍。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

相关专题:闯东盟——丝路上的湘商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