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堰。通讯员 摄
临澧一中。通讯员 摄
简介
道水书院,位于常德市临澧县。在道水之滨,奎星楼旁。清嘉庆九年(1804年),知县张在田在县城东关内首倡建立。1915年书院改名为临澧县立中学。现为临澧县一中。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曾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代理参军总长的林修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著名作家丁玲,原清华大学教授黄佑昌,教育家辛树帜,革命军人黄鳌等。
文|谈雅丽
一
临澧自古为荆楚之域,歌山画水,钟灵毓秀。战国有赋体文学的开山鼻祖、浪漫主义诗人宋玉;晋有“囊萤夜读”的一代名相车胤;唐有流芳百世的诗人李群玉;元有著写华章《道源桥记》的太守揭曼硕;明有著书立说的两尚书李充嗣、李如圭。
历代文脉赓续,尤以道水之畔为盛。澧水九条支流,道水为九澧之首,贤才辈出,代不乏人。民国以来,“为国勤劳,屡建奇绩”的民主革命先驱林修梅,“延安五老”之首的开国元勋林伯渠,被毛主席赞为“文小姐、武将军”的文学巨匠丁玲,“辛辛苦苦、独树一帜”的中国科教界榜样辛树帜,两院院士黄宏嘉、沈绪榜等,这些名人志士皆与道水之畔一座古老的书院紧密关联,他们曾求学于此,耕读其中,奎星楼前,群星闪烁,这所著名的书院就是——道水书院。
1915年,道水书院改名为临澧县立中学,成为临澧一中的旧址所在地。220年的栉风沐雨,教学育人,道水书院承继“学以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使其将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金秋时节,恰逢临澧一中筹备庆祝建校220周年,我跟随临澧一中学子重回道水之畔的这所名校。当我站立在奎星楼前,听师生们共话情谊,并有幸拾得关于道水书院一段珍贵的历史。乃知在静静流淌的道水河边,一颗快被世人遗忘的珠玉,曾熠熠生辉于寰宇中。
清嘉庆九年(1804年),安福(现临澧)知县张在田首倡在奎星楼下创办道水书院。据清同治《安福县志》记述:“道水书院,旧在县治东文昌阁前。嘉庆九年,邑令张在田倡捐廉银创建。中开讲堂,左右为斋舍十四间,厨房二间,堂后亦列东西斋舍。中建文昌庙与奎楼试院,同时落成。”“张在田,号鹤峰,盂县举人,嘉庆八年知安福县事,性刚直,双目澄碧,俨望生畏,且清心寡欲,礼士爱民。续修奎楼,新建考棚书院,自经始以至落成,不以案牍辞劳”。张在田品行高尚,倡建书院,是道水书院的第一任山长。
县志中提到奎星楼的续建,用续建二字说明选址时奎星楼已在。稽史溯源,奎星楼为安福蒋家十六世大玺公等倡修,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民谣曰:“城东门上有个魁星阁,都说拜了它能中状元”。将道水书院建在奎星楼下仍是众心所向,这是一块公认的风水宝地。当时修建讲堂、斋舍共16间,道水书院正式开始了教书育人之道。
清代以前,书院多系学者传播学术、发表政治主张的场所。从清代中叶起,书院变为科举考试的就读之所。道水书院设山长一人,由县绅推荐,县署任命;教师由山长礼聘。学规仿《白鹿洞学规》制订为五常、学序、修身、接物若干条,并规定招生名额、考课日期及奖惩等。教学形式一般为分别点读,清末逐步改为分班讲课。教学内容大致有《四书》《五经》,练习八股文、试贴诗,正楷小字、大字等。教学方法,分个别指导与集中解答疑难问题:大堂讲课、互相讨论或辩论。考核学生,分师考(每月初一、十五各一次)、官考(每月一次)两种,成绩优异者发奖。
从史料可知,道水书院山长的任命多是官请或公推,山长学问渊博,德才出众。有举人谭敬斋、刘守坤、刘荣干、吴庆珩,贡生洪镜予、林鸿仪先后担任书院山长。刘守坤先中举人后中进士,生平著作甚多;刘荣干为其子,担任过国子监学正,濂溪书院的山长,皆声名远扬。1907年春,随全国成立“劝学所”兴办新式学堂之势,时任安福教谕的知名人士余见龙在原道水书院旧址创办四年新式小学堂,即官立安福学堂,并亲任校长。
随着道水书院的声名日盛,不断有人捐资修缮。书院不断重建、迁建,并数易其名。我在临澧一中的校史中查到:1907年,道水书院改名为官立安福学堂;1915年,改名为临澧县立中学;1946年,在教育学家、生物学家辛树帜的倡导下,国立十一中从武岗迁至临澧,遂改名为湖南省十四中;直到1958年,才正式命名为临澧一中。
二
自1804年创办道水书院至1915年官立安福学堂易名临澧县立一中,共计111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培养了张鼎元、陈盛沿、黄道让、彭化龙等多名进士,58名举人和57名贡生。民国前后,更有林修梅、林伯渠、丁玲、黄佑昌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随后,乘全国成立“劝学所”兴办新式学堂之势,官立安福学堂兴办,培养了著名生物学家、农史学家、教育学辛树帜等学子。
师生们带领我来到丁玲故居和林伯渠故居,我在墙上的照片文字中找到了道水书院的一些细节。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初,林鸿仪被推选为山长(林鸿仪是林伯渠的父亲,林修梅的叔父)。林鸿仪曾在武昌博文书院肄业,后经武汉、金陵、上海、烟台、天津走京师,入太学。他是一位思想与时俱进的开明知识分子。戊戌维新失败后,他无意为官,毅然回乡办私塾从教。
林鸿仪为山长后,对书院进行全面改革,他调整教师,充实设备,使之出现一片生机。他思想开明、眼界不凡,既谙中国传统文化,又研习过天文、地理、数学、矿物等西学。他用近似于苛刻的学教,培育林家子女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助他们成人成才。他任山长期间,林修梅和年幼的林伯渠都在道水书院就读,林鸿仪教他们习文做人的道理。林伯渠后来写道:“回首往事,儿时聆受庭训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鉴于书院文风空疏腐朽,林鸿仪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认为治国不仅仅在于礼乐刑政,尤应充实府库,节用爱民,首次教授经学,他选《管晏传》《商君传》《贾谊传》《王安石传》《张居正传》;编《励志文选》《励志诗选》《励志曲选》,供学生诵读。他讲授四书,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先授《孟子》《论语》,次及《大学》《中庸》,开创辛亥革命前教学的先河。
林伯渠入道水书院肄业时,曾慨叹:“日本国……历代以来,虽与中国启衅,而为害犹浅。乃去年一役(指甲午战争),涂毒我生灵,割据我土地,重耗我金币,岂其中政教之果有以胜人耶?抑中国之孱弱实甚耶?”忧国忧民之心可见一斑。维新运动失败后,科举、八股之风卷土重来,林鸿仪既鼓励林伯渠攻读古籍,又督促他读新书、求新知,在儿子的思想中种下了“随势前进,择善而从”的种子。少年的林伯渠眼见祖国大好河山满目疮痍,在不断接受进步思想的过程中立志为振兴中华奉献终生,后来他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并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林鸿仪的执教,道水书院的培育,对林修梅和林伯渠精神世界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他在道水书院还造就了澧州黄道让、于若愚、黄右昌等近现代中国知名的人才。
参观林伯渠故居后,我们拜访了丁玲故居,有幸地成为了其新修文化墙的首批观众。我站在砖垛砌成的丁玲书卷前回望那段历史。道水书院改为安福小学堂的早期,林伯渠的夫人伍崇贤女士和丁玲的母亲余曼贞曾先后在道水书院躬耕从教并担任校长。幼小的丁玲随母就读。余曼贞颇具民主思想,主张女子自强自立。她送孩子读书,自己也读书交友。在丈夫去世后入常德女子师范学堂就读,改名蒋胜眉,有“不让须眉”之意。丁玲的小说《母亲》,便以母亲为原型记述了她独自抚养孩子长大,从一个旧式女性成长为倾向革命的进步女性的过程。母亲的勇敢与开明影响了丁玲性格的养成,也许正是道水书院的生活和求学历程,使丁玲成为“作家、斗士、女性”,成就她“文小姐、武将军”的一生。
三
2005年,临澧一中实行了整体搬迁,从道水书院的旧址搬迁到九龙路558号。我们的车行至拜塔山下,到达九龙路和翰林路的交会处,临澧一中宏伟而开阔的大门出现在我眼前。
一座新时代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建筑规划有序,道路四通八达,校园干净整洁,校内绿树红花,风景如画。八月下旬,临澧一中的新学子入校,正进入紧张的军训中。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这群年轻学子青春洋溢,他们身穿迷彩服,齐声呐喊,仿佛要让道水书院逆水而上,进入另一番风华岁月。
我一心想找到道水书院的旧址,师友们建议我先去原临澧一中(现为临澧三中),说不定能找到曾经大名鼎鼎的奎星楼、龙潭堰和讲堂。龙潭堰在旧址西北面,奎星楼在东北角,但老奎星楼早已消失,不留只砖片瓦(后来,我在道水边的柳林湿地找到新建的奎星楼,阁高三层,周围芦苇漫地,鸟雀乱飞,但道水流经,十分秀美)。我在体育馆旁边找到一个池塘,传说就是当年的龙潭堰所在,但早已不复当年的景象。我依着师友的描述一一想象东边的讲堂,曾经两排乌瓦木壁的木屋早已消失在时光的背面。
我开启这一趟寻找道水书院之行,起因是黎大志校长对母校一直念念不忘。黎校长是临澧人,七十年代就读临澧一中,1977年恢复高考成为考入湖南大学的佼佼者,曾在湖南省多所高校担任领导职务。他忆得当年情景:老书院式的教室古香古色;龙潭堰满湖清碧、碧波荡漾。印象最深的是一中校门口钟楼的钟声,声音洪亮清越,整个县城都听得到,成为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文化记忆。那时他会演奏风琴,是乐队主力,也是学校团总支委员。道水书院对生徒的管理以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为准则,倡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一直沿袭下来,也影响了那时的黎大志。师生们都对母校印象深刻,情深意重,从事的都是教书育人和文化传播之事。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临澧一中共出了六个院士,他们是书院的半部发展史。黄宏嘉、刘更另、沈绪榜、孙逢春、胡仕新、黄小卫,他们的事迹挂在临澧一中大门口的展览窗里,激励着正在求学中的少年学子。
临澧一中正大门前新修了一道文化墙,正面写着“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发奋读书”。对着教学楼的背面墙上刻着《劝学》和《临澧一中赋》。《劝学》的开端写道:“学不可以已”,这是道水书院对莘莘学子的深刻教诲。
2024年,临澧一中在全国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校党委书记陈德谦告诉我们:“这一届光是北大清华的录取考生就有六人。”他娓娓道来临澧一中的建校情况,“……是首批挂牌的湖南省重点中学,是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十年前,我们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普惠式教育的转型,本县有更多的学子来此就读,高考成绩经常稳居常德市前列。自2004年以来,二本以上上线人数显著提升,近几年稳定在1200人左右……”对于优秀学子,校长酉世明如数家珍。
临澧一中即将迎来220周年的校庆,学校正在大搞建设,欢迎远道而来的学子们回家。在学校的西北角新开挖一处荷花堰(师生们称其为龙潭堰)。初秋荷叶田田,荷花竞放,粉白相间,香飘十里。
酉校长还认真地指给我们看:在高高的拜塔山顶,一座新的奎星楼正在规划中——三重八方楼阁巍然耸立东北角,青石塔楼,六方窗口,额题“奎星楼”。上为,当合“状·会·解”三元之势。楼阁前有一条清碧的道水,它晖映着两百多年来道水书院闪烁的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