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非遗匠人|杨昕:让世界尝尝中国的寿面

2024-09-17 12:26:23 [编辑:李梓潇]
字体:【

华声在线9月17日讯(记者 冉紫娟 李梓潇)清晨,衡阳市面神·杨裕兴门店内人声鼎沸,热气蒸腾。食客们或坐或站,耐心等待一碗香气飘飘的面条。“每日生活从一碗面开始”,成为当地人约定俗成的日常仪式。

面馆老板、湖南杨裕兴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昕坐在面馆一角,面带微笑地看着眼前繁忙的景象。环顾店内,国风韵味浓郁,秩序井然有条,墙上的标语——“让世界尝尝中国的寿面”,显示着这家百年老店的雄心壮志。

9月21日,第三届湖南非遗博览会在衡阳启幕。届时,杨昕将在现场为市民、游客奉上超大碗寿面,展示我国独特的民族生日文化特色。

传承:一根面条延续三个世纪

“我是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杨昕开门见山,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

杨裕兴面条的故事,要从130多年前说起。杨昕的曾祖父杨裕臣自幼习武,13岁为了生计自创杨裕兴功夫打面,走街串巷,卖艺卖面。他在制作面条时加入鸡蛋,有一股清香味;且经过手工打制,十分筋道,在当时的长沙小有名气。

正当生计稍有起色,一场文夕大火,把杨裕臣的面馆烧毁殆尽。1941年,祖父杨佑生开设衡阳第一家杨裕兴面馆,后因历史原因停滞,一度走进“死胡同”……

(大火烧毁的杨裕兴面馆。受访者供图)
(大火烧毁的杨裕兴面馆。受访者供图)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父亲杨顺德在衡阳开设面馆,重操旧业,“杨裕兴”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从小,杨昕就看着父亲和爷爷制作面条,长辈们对于这项技艺的热爱和执着,深深地影响了他。在时代的洪流中,这根细细的面条,因为几代传承人的韧劲和手劲,一步步走到了如今人们的餐桌上。

转型:古老手法融入新兴技术

舌尖上的美味,源自手头上的功夫。一根杨裕兴面条的诞生要经过如下“工序”——

和好面后,要先在一个500毫米直径的大缸中纯手工揉面,揉好后还要经过“三打三醒”,最后才是切面。整个过程耗时大约75分钟,每一步都需要技巧和力气。

父母不愿后辈如此辛苦,把杨昕送往新西兰留学。硕士毕业后,杨昕留在当地做电脑代理生意。转折发生在2004年,某邻国向联合国申遗事件深深刺痛了杨昕。一种使命感从心底升起,他决心回国,将家族技艺发扬光大。

回到衡阳后,杨昕第一件事就是学技艺。彼时他已二十七八岁,尽管身形健硕,但刚开始也做不好面条。经过两三个月日复一日的练习,才逐渐掌握技巧。

经过不懈努力,2006年,商务部认定衡阳杨裕兴面馆为“中华老字号”。同年,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好事成双,让杨昕看到了振兴传统技艺的信心和希望。

2008年,尘封了十几年的生产线重启运转。为了开拓市场,杨昕迈开双腿下市州,跑村镇。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降临湖南,杨裕兴宁愿亏钱也没有涨价,还免费请救援保障人员吃面条。

一段“冰灾无情人有情”的佳话,让杨裕兴面条迅速收获口碑。面对暴涨的需求量,杨昕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两款设备,用于和面、打面,生产效率提升至少50倍。其中,打面机长达17米,比市面上两三米长的同类机器工序更复杂,打出来的面更筋道。

(杨昕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受访者供图)
(杨昕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受访者供图)

“这样,我们既能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品质,又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杨昕欣慰地说道。

弘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过生日吃一碗寿面,是无数国人的传统习俗。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让杨昕格外重视“生日面”的概念。

谈起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杨昕说道:“有一个老爷子,每年农历七月初三都会到我们家来过寿,吃一碗寿面,几十年风雨无阻。”在杨昕看来,杨裕兴不仅仅是一家面馆,更承载着生日文化的内涵,有浓浓的烟火气。

“我们的核心口号是‘让世界尝尝中国的寿面’。”杨昕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和推广杨裕兴面条,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生日文化的魅力,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共同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近几年,人们越来越重视情绪价值和文化体验,杨昕紧贴市场需求,适时推出天天快乐面、鸿运当头面、顺利长寿面、“2.0”版本的“寿面+八大碗”生日套餐等特色产品,深受喜爱。未来还将推出“3.0”版本的国风寿宴,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了解和喜爱中国的生日文化。

2023年,衡阳杨裕兴作为“中国生日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被一带一路组委会授予“一带一路国礼品牌”,代表“中国生日文化”作为国礼走出国门。在杨昕和团队的努力下,“让世界尝尝中国的寿面”这一心愿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一审:谢振华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