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 通讯员 许娜 何菁菁
又是一年开学季。新一批学子走进大学校园时发现,有一种“微专业”正在兴起。
微专业是国内高校正在探索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专业学习形式,微专业是指在主专业学习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通过灵活且系统的培养,使学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
目前,我省有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等高校设有微专业。这些高校的微专业呈现出哪些特点?其人才培养模式有何创新之处?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现象】
学科交叉、职业导向
小而美的微专业颇受青睐
有的人拿三角铁,有的人拿手摇铃,音乐老师敲鼓起节奏,学生们纷纷跟随,即兴创作出了一段不甚精致但格外和谐的音乐……这是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的张惠同学在微专业“心理健康与音乐治疗”课堂上的场景。
湖南工商大学是湖南省最早开设微专业的学校。自2021年开设第一批5个微专业以来,到目前已开设39个微专业。今年,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女子学院也纷纷公布了首批开设的微专业。
从各校公布的微专业名单来看,微专业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融合特征。受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影响,“人工智能+”“数智”等关键词出现率极高,湖南工商大学已开设的39个微专业里,近半数与之挂钩;长沙理工大学首批开设的5门微专业也均包含相关概念。
(长沙理工大学开设的首批微专业)
有的微专业则表现出较强的职业导向性。例如,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的“公务员素养与能力”微专业,其课程之一“公考实务”教授学生申论、行测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应试技巧。此外还有公务礼仪、公文写作等应用性课程。
此外,部分学校开设了兴趣类微专业。湖南工商大学在学生的强烈呼吁下,将网球、足球等体育选修课扩展、升级为微专业,方便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微专业与传统的辅修专业有较大不同。微专业的课程设置更“迷你”,学分少,基本在20分以内;时长短,一学年即可完成学习。学习方式也更灵活自由,未修满所有学分或课程考核不及格不影响学生主修专业的绩点、排名,部分学校甚至允许学生随时退出,并退还剩余学费。
“今年我校报名微专业的学生有500余人,往年最多达700余人,相比于每年100余人报名的辅修专业,微专业确实更受学生青睐。”湖南工商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周敏说。
【原因】
培育复合型人才 促进高质量就业
虽被冠以“专业”之名,微专业却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也不授予学位。仅有一纸结业证书的微专业因何而起,又何以流行?
“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开设微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敏举了个例子,经管专业学生常常要做市场调查分析,以往常通过线下发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费时费力,精确度还不高。“如果他们掌握了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就能更高效地完成此类工作,对学生而言,也提高了其个人竞争力。”
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开设微专业的另一重要原因。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务员素养与能力”微专业的任课老师之一刘超告诉记者,开设这门微专业,主要是想帮助有志于成为公务员的学生提前掌握相关工作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据介绍,该微专业已招收的学生来自12个学院29个专业。
(湘潭大学“公务员素养与能力”微专业课堂现场)
为了更好帮助学生就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也被运用至微专业课程中。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的“人工智能与法律”微专业,有两门课程由校外律师事务所的导师授课;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联合安克创新、柠乐集团等企业开设“数字贸易与跨境电商”微专业;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数智工程”微专业与铁建重工等企业合作,由企业导师分享具体项目实践。
“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学校、企业可以实现三赢。”周敏说。学生能直接接触到市场,甚至赴企业带薪实习,培养工作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在企业帮助下,培养了更适合市场的人才,有助实现高质量就业;企业安排人员教授微专业课程,相当于将入职后的员工培训前置,降低了招人成本,还能优中选优。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克明认为,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学生更愿意报考市场需求旺盛、就业率高和预期回报率高的热门专业。这一背景下,高校设置微专业,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热门专业供需矛盾。
【建议】
微专业设置应锚定市场需求
并兼顾与常规专业的关系
虽然普遍受学生欢迎,但也有微专业未能如期开设。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高校微专业多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学生更像一名消费者,其缴纳的学费用于支付老师的课时费,人数不够则经费不够,无法开班。这样的机制下,微专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老师需要精磨课程以吸引学生,否则将面临淘汰。
2021年,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智能软件技术”微专业就因报名人数不足而“流产”。“这门微专业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软件学习基础,课程内容类似于如今的AI技术。”周敏说。“但在当时不被大众了解,市场需求也不大,本学院学生也不感兴趣。所以没开起来。”
对高校而言,微专业到底该怎么设置,才能达到最优效果?有关专家建议,应精准锚定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师资力量来开设,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微专业设置也应动态调整,既要及时增加新专业,也要取缔不受欢迎、质量差的微专业。同时,要兼顾常规专业与微专业之间的关系,不宜顾此失彼。
对学生而言,长沙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邓丰建议,应在主修专业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再考虑报名微专业。学生应科学制定职业规划,在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努力探索职业兴趣,在充分认知自我的前提下,作出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