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改革故事汇】赫山区:土地“转起来” 农民富起来

2024-08-29 06:54:4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邢玲 张佳伟] [编辑:刘茜]
字体:【

赫山区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借助信息化手段放活土地经营权——

土地“转起来” 农民富起来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邢玲 张佳伟 通讯员 李微 郭轩

【改革主题】

2021年10月起,益阳市赫山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把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进行数字化登记,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网招标,租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原本“禁锢”在农户手中的土地经营权,成了可自由竞拍的商品,溢价空间增大,土地更值钱;土地租赁由传统的一对一“零售”,变成一对多“批发”,流转更方便;土地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耕种,种粮更赚钱。土地数字化改革,让小田变大田、村民变股东、农业变实业,农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方受益。

【改革故事】

初秋的清晨,阳光自带柔光滤镜,洒在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的稻田里,田成方、渠成网,入目尽是葱茏。

田里,江苏盐城小伙刘晓宇正组织人手对晚稻进行病虫害防治。今夏,他种植的1500亩早稻喜获丰收,平均亩产530公斤。“赫山这边的农田种植基本要素,和我老家苏北平原相当,但每亩土地流转费只有那边的1/3。”刘晓宇说。

相似的种植条件,看得见的效益,是一个江苏人远赴千里之外规模种粮的原因所在。究其根本,赫山区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刘晓宇这样的农业投资者,看到了赫山土地的“含金量”。

为何改?

土地“碎片化”成了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拦路虎”

2014年,赫山区岳家桥镇黄蜂塘村种粮大户蔡令军从上百户村民手中,流转600多亩农田规模种粮。尽管他精细管理,每年都有赚头,但直到2021年,他的种植面积也没有扩大。“流转土地太难了。”蔡令军直言,土地在散户手里,要再扩大上百亩,意味着又要找几十户村民,一家一家上门问“愿不愿意流转”。蔡令军扩大经营的想法,因此一再搁置。

“第二轮土地承包大多采取‘肥瘦搭配’的分田方式,形成大量细碎分散、大小不均的‘巴掌田’‘补丁田’,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赫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谢三喜坦言,土地“碎片化”问题让大户种粮积极性降低并引发“人地矛盾”。随着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人力成本水涨船高,散户种植双季稻效益明显下降。

“不把土地经营权统筹到一起,还会带来高标准农田提质难的问题。因为土地确权颁证后,丘块田界基本固定,不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期提质改造,改造后的田块难以达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等要求。”谢三喜说。

“土地‘碎片化’成了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拦路虎’。改,必须改!”谢三喜说。

怎样改?

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农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方增收

2021年10月起,赫山区在泉交河等乡镇试点,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按照自愿原则,把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进行数字化登记,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网招标,租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谭晓湖是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种粮大户,2022年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流转481亩地种植双季稻。“以前流转土地,田这边一块、那边一块,种植成本高。现在一大片都是我来种,虽然流转价格提高了,但全程机械化每亩成本反而降了200元。”谭晓湖说。

笔架山乡中塘村共有农田3500多亩,2022年全部“挂网”。“村里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挂网招标,最终以每亩443元的价格被种粮大户刘晓宇、俞聪拍得,租赁合同五年一签,租金一年一付。”中塘村委委员刘建波介绍,村民除能拿到每亩300元的保底租金外,还能拿到溢价部分143元的70%。溢价部分按照村集体、土地股、人口股1比2比7比例进行股权分配,10%注入村集体经济,20%用于土地管护。去年,村集体增收15万多元。

中塘村村民周晓轩将自家承包的6亩地全部入股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去年分得股金2400元。“以前把地租出去,每亩租金从来没有高于300元。”周晓轩笑道。

“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让‘沉睡’的土地‘转’起来、‘活’起来。原本在农户手中的土地经营权,‘数字化’后可自由竞价,溢价空间增大;土地经营权从分散在各家各户变成集中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流转更方便;土地集中连片,种粮大户效益提高,也为后续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道路改善等农田水利建设打下基础。”赫山区副区长蔡丽环说,改革之后,农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方受益。

目前,赫山区共有60个村完成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26.4万亩土地经营权挂牌租赁,已流转总面积近24万亩,成交金额达3.28亿元。

如何更深入?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续写改革“后半篇”文章

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是一篇前后相续的大文章,“前半篇”重在让农村土地资源“转起来”“活起来”,“后半篇”则重在让土地亩均产出“高起来”“优起来”。

欧江岔镇长东湖村种粮大户陈光武通过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流转367亩农田,将原本属于75户村民的土地经营权,毫不费力地集纳到自己手中。

可难题再一次摆在他面前。他向记者展示了这片农田在高标准建设以前的照片:地块高度落差大、划分错综复杂,大的大、小的小,没有像样的机耕道。

续写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后半篇”文章,赫山区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入手,坚持整村推进,按照“土地数字化改革完成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推进到哪里”原则,优先在完成土地数字化改革的村庄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赫山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首要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实施“小田改大田”,通过连通田块、平整土地、贯通沟渠路、地力提升及生态防护,将零散田块打造成田块整齐、规模连片、耕作条件良好的大田。“通过渠道内土壤吸附、植物吸收及微生物降解,吸附、降解化学污染物,打造会‘呼吸’的渠道。”赫山区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高明光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陈光武承包的367亩农田实现“小田变大田”。“以往,有些田块,机械根本不方便进出。现在不仅机械进出自由,田间排水灌溉也畅通无阻。”陈光武说。

目前,赫山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4.79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完成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2023年每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5万元,每户农户平均增收120元,经营主体每亩平均净盈利120元。

【改革评说】

“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成功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陈文胜

赫山区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是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次重要创新,是土地领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适应的一次有益探索,是放活土地经营权、适应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相分离的一次成功实践。

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对于什么该改、什么不该改需要有清楚的认知。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益阳市赫山区在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中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做到了守党的领导之正,创放活土地经营权之新;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之正,创适度规模化之新;守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之正,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之新;守维护农民利益之正,创利用数字科技之新。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赫山区推进土地流转数字化,秘诀就在于顺应了科技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通过现代数字科技赋能,用数字化技术破解了“土地碎片化、种粮积极性降低、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人地矛盾”等当前土地流转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难题,成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改革核心目标。

(一审:谢振华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

相关专题:基层改革故事汇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