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描绘“有故事的风景”——专访青年油画家杨贵

2024-08-26 09:27:3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廖慧文 通讯员 牛巧慧] [编辑:刘茜]
字体:【

《风景旧曾谙》210cmX210cm 布面油画 2024年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通讯员 牛巧慧

灰色的枝丫引向天空,视线往路的尽头延伸,落定。那里有静默的水,低矮的民居。转头看向另一边:一座临水的凉亭半掩在树影里,翘角若飞举。建筑物中,人影绰绰。但似有蒙蒙水汽将视线裹住,你看不真切,却有说不出的熟悉感。

这是《风景旧曾谙》里描绘的景象。在今年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湖南共有5件油画作品进京参展,这是其中唯一一件风景油画作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在油彩的厚涂、堆积之间,青年油画家杨贵舍弃了表现光与影,而以沉稳典雅的色调、巧妙的透视方法,投射意象,展现着江南柔情秀美、缱绻氤氲的情致。

溽暑,我们走进长沙后湖边杨贵的油画工作室。

杨贵是“90后”,来自宁乡,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知名风景油画家陈和西。坐水、烹茶,闲话几句,暑气渐消,我们翻阅他近年的画册。山川、树木、流水……杨贵以画笔,带我们细细观察着这些自然之中的客观物象,以及小巷、建筑等具有人文气息的风景。“我想表达的是人们在自然中生存留下的痕迹。天然是美的,但人的气息、人耕耘的痕迹,才能产生故事。有故事的地方才是最美的。”他说。

百余年来,油画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本土化的过程。中国风景油画不仅继承了西方传统绘画艺术,也吸收了中国画写意精神,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独特绘画语言。杨贵站在前人大师的语言和意境中,眺望艺术世界,阐释自己对“物”的理解。他说,自己受吴冠中的影响颇深。“他是中西结合的,他讲‘风筝不断线’——无论我们的作品表达得多么空灵、飞得多高、思想多么深刻,根基和土壤才是最重要的。”他说。

作品、油画民族化、意与形……茶香袅袅,话题生长。

非常规的构图与大尺幅作品

湘江副刊:您为什么选择这幅作品参展?

杨贵:我在这十几年里主要在风景绘画题材上进行耕耘,这也让我在风景绘画的表现上更加得心应手。

在作品中,我选择了江南古典园林作为主题。园林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我喜欢这种环境。但我不想让观众的印象定位在某个具体的江南景点上,而想传达一种静谧的、宁静的、诗性的、儒雅的、厚重的整体气质。我相信不同的人看到这幅画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湘江副刊:这幅画构图很有意思。它将建筑放在不那么中心的位置,山林却放在了中央。

杨贵:对。常规的构图会把视觉中心放在黄金分割点上,或者在一个画面当中确定一个视觉中心。而这幅画是让你的视线从中间走过去,看到了左边,然后再缓缓地看到右边。这个画面打开了一定的创作思路,由原来的焦点透视,变成了一个更贴近国画里散点透视的感觉——一个焦点变成了两个焦点。这也是与传统油画的表现不同之处。

湘江副刊:这幅作品看起来相对平面化,但在技法上仍然运用了颜料的堆叠和刮刀等技巧,追求肌理的表现手法。您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杨贵:我追求独特的绘画语言,来表达我想传达的信息。比如江南的美是含蓄的、朦胧的,如果笔触非常“实”,画得很单薄或画得很细腻,都表现不了我想传达的东西。所以我会刻意地将建筑、人物和树枝树干等元素进行虚化处理,让画面有一种厚重又湿润的空气感。这就把画面的格局打开了。

湘江副刊:我看到您工作室里的作品都是身边的小景,尺幅不大。创作《风景旧曾谙》这样大尺幅的作品,会遇到困难吗?

杨贵:我平时画的最大作品是1.8米×1.8米,而《风景旧曾谙》达到了2.1米×2.1米。画这么大一幅画,需要更强的画面控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痛苦和纠结,差点放弃。最终我还是在老师和朋友的指导下完成了。

我画了三个月,画面前后修改了不下20遍,色调转变了多次。这幅作品更像是酿造的老酒,(口感)有很多层次。从远处看,它可能只是一块颜色,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夹杂许多色彩变化。这是因为画作本身很大,如果画面中缺乏内容,会让人感到空洞无物。通过反复叠加和修改,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在“意”与“实”之间,书写自然

湘江副刊:“印象”“气氛”似乎是靠近写意的。但我感觉您的画其实也是写实的。

杨贵:对,但这种写实与传统西方写实不同。很多人认为写实就是描摹,认为只要把笔触画得更潇洒一些,颜料涂得厚重一些,或者画面概括一些,就能传达出某种“意”。但实际上,这只是表象的书写,真正的“意”在于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客观对象的理解。我认为,写意更多是内在的传达,写实则更像直观的表现。写意,也是变相的写实。

好的作品要鲜活。我希望给人一种“书写感”,其中夹杂着个人思想、情绪和审美观。用油画的形式去描绘物象背后的本质,是真正的“意”所在。

湘江副刊:风景油画的历史悠久。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您觉得应该怎样保持风景油画的鲜活生命?

杨贵: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中,人们脚步匆匆,很少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当下风景油画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依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风景油画表现力非常强,一幅好的作品能给人以启迪和心灵的治愈。

作为画家,只有深刻理解、感受和观察自然物象,与自然对话,才有可能读懂它。任何人都可以画出物体,而我更看重的是能从中解读出深层次的意义。

不谈“创新”的“提纯”之路

湘江副刊:油画是舶来的画种。许多画家将中国特有的地域特色融入其中,进行了创新,您也走在这条道路上。您是怎样思考这种创新的?

杨贵:这是油画民族化的概念。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关注老一辈艺术家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给予他们肯定。我们也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挖掘和探索。

艺术一定是有土壤、环境和文化传承的。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受到自然生态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获得许多启示和感受,表达方式自然会形成中国式的审美。但如果把艺术定义为某种材料或题材的表现,是对艺术的亵渎。追求油画民族化并不是一个刻意而为之的课题,而是一种本性的释放,它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中。

我很少在我的画作中谈论创新。我们只能说“发现”了某些东西,比如:美可以以某种形式存在,然后利用已有的物质重新组合和碰撞。我们并没有创造出某种形式或语言。经常看到一些艺术家声称自己“发明”了某种绘画方法……这些说法都很可笑。

用油画画出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就叫民族化吗?不是的,这样的认知非常狭窄。在我看来,他们更多的是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付诸行动。可真正的“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是问“精神”何在,是由内而外的、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一种情感。

湘江副刊:接下来,您有办个人展览的计划吗?

杨贵:以前办个展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画的东西还不够成熟,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我认为我的艺术之路还很长,还没有到值得我去汇报的时候。

题材方面,我需要进一步定向。我现在表达的东西还是太多了,传达的物象也太多。当绘画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应该是“纯”。

高手画出一根线就能说明他有多厉害,有些人把画面都涂满,你都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艺术的“提纯”,是画家一生的追求,而我还在路上。

(一审:杨露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