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时光里的古村落⑨|芋头村:侗藏深山,笙歌太平

2024-08-21 08:09:0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易禹琳 肖畅] [编辑:刘畅畅]
字体:【

【村落名片】

芋头村,坐落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侗族建筑的“实物博物馆”。完整保留着明朝建筑格局和清代中末期建筑实物,有鼓楼4座,福桥4座,门楼1座,古井2口,萨坛2个,古驿道1.6公里,传统建筑78栋,其古建筑群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侗族村寨)、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易禹琳 肖畅

这颗“芋头”藏得有多深?

7月,暑气氤氲。从县道拐入绿林荫蔽的山路,攀峰跃谷,S型“冲浪”3公里,山谷逶迤,至窄天陡崖,一座廻龙桥深锁,穿越,经开阔桃林,仰望。

眼前,600多岁的芋头古侗寨闪闪发光,晚霞为它抹上一丝神秘的微笑。

青山环抱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本版照片均为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1.层层叠叠,“布达拉宫”在天地间呼吸

三面环山,一条小溪蜿蜒。

山像个芋头,土里长芋头,寨子就叫了芋头。

蝉鸣声声,传来海拔1000多米的太平山日记:1368年,一侗族杨姓青年在此砍树搭棚,10年后遇着一位逃难进山的女子,能歌善舞,还会吹芦笙。两人就在这“南楚极地,百越襟喉”的通道深山里,生儿育女,繁衍杨姓一族。

年年岁岁,房子沿清亮的芋头溪溯溪而建,人越来越多,房子又沿着山脊往上爬,随地形自由伸展,层层又叠叠,就形成了这一片接着天、蔚为壮观的侗寨。失过火,眼前大部分为清中和清末建筑物。外地人见了,惊叹:“好像布达拉宫!”

盛夏,芋头村半边悬空的崖上鼓楼来了不少游客。

相较于取寨名的随意,芋头人建寨子有一整套设计理念。

溪边平地,先建鼓楼、戏台、学堂等公共活动场所。意谓坐在龙嘴上,以鼓楼为龙头,以小溪为中轴线向两侧布置民居,形成龙身,风雨桥就是龙尾,一个寨子就是一条龙。鼓楼通天,风雨桥接地,天人合一。

无寨不鼓楼。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省级传承人李奉安走访过湘桂黔大大小小的侗寨,赞不绝口的就是芋头侗寨的鼓楼。

漫步芋头,我们见到了4座鼓楼。

泰和鼓楼地处菜园边,五层重叠“回”字形,朴素低调。龙脉鼓楼雄踞山上最高处,古老的双坡顶,气势昂然。矗立广场旁的芦笙鼓楼最华丽,雕梁画栋,芦笙为顶,九层密檐,上四层为八角,下五层为四角。每层檐下彩绘侗族生活劳作场景,翘檐上雕着龙凤。凤在上,龙在下。

最奇险的要数崖上鼓楼,一半搭于崖上,下塞大小各异的石块;一半悬空,靠长短不一的16根梨木柱子支撑,最高的地方9.1米高。四面靠背向外倾斜,往前一探,令人魂飞魄散。夕阳掠过青山,掠过稻田和民居,光耀鼓楼,仿佛为屹立247年仍无恙的“危楼”戴上勋章。

芦笙鼓楼旁建了戏台,寨头寨尾凿了两口古井,一曰嘉庆古井,一曰乾隆古井,芋头人坚信村里长寿老人多和这井水有关。溪边道旁,依着岩石,青石砌台,绿藤遮阴,就是祭拜大祖母的萨坛。寨中要害处原有6座龙门,如有土匪来,挂青草结通风报信,现余上寨一座。

“看,这就是塘尾桥!”“看,那是禾晾!”83岁仍红光满面的李奉安,生怕我们错过任何一处精彩。风雨桥隐身暗处,两个高达四五米晒糯稻的大木架,上有瓦片遮雨。

公共设施布好局,芋头人保留老祖宗巢居的传统,依山就势建住房。高坡吊脚,就坎填平,用杉木搭建,顶覆青瓦或杉树皮。一层放杂物,二层住人,三层做仓库或客房。二层,又会辟出最好的采光通风处,供女主人织侗锦绣侗帕,做青年男女谈情对歌的“歌堂”。

脚踩青石板,在芋头,你直走的是花街古道,往左拐是红军路,再往右上山是几百年前的古驿道。这条路,太平天国的石达开走过,1934年在通道转兵的部分红军走过,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里,当邮递员的刘烨走过。

无数身影远去,“布达拉宫”仍在天地间一呼一吸。

2.多耶多耶,生活在“讲款”中快乐

清晨,芋头溪哗哗作响,奏起“田园交响曲”。

芦笙广场有人在清扫狗粪,小猫一旁撒娇打滚,仔细一瞧,他就是前一天傍晚边敲锣边喊“火烛小心”走过全寨的男子。清理垃圾桶的车开过来了,车主停下用竹竿捞起溪里的水草。阿婆洒扫了鼓楼,打开卖特产的门面。

芋头村,村民坐在鼓楼聊天,乐享悠闲时光。

阿公把鸟笼挂上树枝,去古井打来清甜的井水,阿婆从菜园摘回豆角辣椒;媳妇在溪边洗衣,头顶着青青的柿子和熟透了的梨;大嫂又开出一块菜地,金耳环晃眼睛;大哥挑回来一担鲜嫩的青草,给鱼佐餐。芋头的鱼和鸡都比别处的幸福,每个鱼塘都有给鱼遮阴挡雪的小“别墅”;每只鸡在稻子收割后,会用竹笼挑到田里享用饕餮盛宴。

正逢农历六月六,是侗寨尝“新米”、晒侗衣的“尝新节”。这一天,外嫁的姑娘要回娘家。小溪边,78岁的杨正益和老伴宰了一只大白鹅,一群白蝴蝶翩翩绕飞。久未露面,去广东佛山搞装修赚大钱的杨细土回来过节了。他的“芳邻”,一袒胸露怀的中年男人手持摩托车后视镜,在用小剪刀仔细修剪他的鬓角。

30多年前翻山越岭来芋头唱侗戏的吴永桃,和帅小伙杨敏一见钟情,夫妇俩现在经营着“侗乡秘境”民宿酒店。她一大早就杀了一只肥鸭,邀住店游客一起过节。芋头几乎月月有节,吴永桃数不过来:正月闹春牛,四月八姑娘节做黑米饭,八月十五芦笙节,还有花炮节、毽子节,九月九蛇归洞也要过节,十一月初一过侗节抢鱼塘……

过节,鼓楼照样热闹。老人们或聊天,或静坐,小孩子或画画,或做游戏。这个冬有火塘夏有风的地方,是全寨人休闲娱乐的乐园、议事决策的公堂。你抬头看,那根顶梁代表一年,四根大立柱代表四季,每根立柱又有三根护柱,共12根表示12个月。365天,老人不孤单寂寞,孩子不愁没有去处。

“大家在常听姚款,解章亮关痒登麻……”鼓楼旁一张告示看得我们一头雾水。原来这是一张“交通安全侗款”,叫人遵守交规,珍惜生命。侗族人是讲款的,鼓楼的前坪就是讲款的地方,也就是村规民约宣布实施的地方。通道“侗款”已是省级非遗项目。芋头人告诉我,今年春节,侗款的省级传承人杨通照还在芋头讲了“款”,他头上插着两根野鸡毛,给外嫁的姑娘讲要孝顺公婆。

同天,同在坪坦河边的皇都侗寨搞展销会,吃合拢宴,坪坦侗寨赛芦笙、跳多耶舞。傍晚,我们被热情的芋头人请上酒桌,大块吃酸鱼酸肉,月上中天才散。

勤劳、讲款、与天地万物共享丰收,芋头人的日子简单而快乐。

3.盘云盘日,传承在日常中鲜活

在芋头,沉浸式体验一部5D电影。

近景,溪里一男子在捉鳝鱼,镜头往上,高处凉亭里有人俯瞰,再往上,一栋贴山而建的民宿“盘云小舍”。门口,一黝黑俊秀青年露齿一笑,牙齿好白。

芋头村被誉为侗族建筑“实物博物馆”。

转身,一行人默默跟上,爬陡直长台阶,至第四层,一露台如鸟翼伸向空中。手可盘云,喘息坐定,回乡开民宿的理工男慢慢露出真面目。

1991年出生的杨奥,2011年考上中南大学学机械电子,毕业后在国企工作了两年,2017年抛下高薪回村。

为什么回来?“你看,在芋头,全村人都可帮我带小孩。”杨奥指着远远山坡下玩耍的一儿一女回答。也只有远离,杨奥才发现他与芋头如此紧密相连。

回忆是黑白片。他在芦笙鼓楼旁的学堂上小学,每个月上一节芦笙课。1998年,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来村开拍,杨奥头一次见到小轿车,惊奇不已。2008年,寨外七拐八弯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得到当地部队资助的杨奥去县城上了高中。2009年台湾教授捐修了廻龙桥,杨奥回来抢鱼塘得了第一。同年,村里的石板路开始维修。2011年,4个鼓楼等文物维修。暑假,杨奥去工地帮忙,每天能挣60元。

日子慢慢有了色彩,直至变成缤纷的彩色片。2017年,杨奥回乡创业,逢侗寨发展旅游,他的婚礼来了5桌游客。他开公司,做电子商务和新品研发,把通道包括芋头的土特产卖出去,改良和深加工“黑老虎”(一种水果),解决了16人就业,忙时请临工60多人。他开民宿当管家兼旅游订制师,为来芋头的客人设计一至两日侗文化体验游。

2019年,“斜杠青年”杨奥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文物保护员。64个消防设施点,重点文物36处,责任重大。今年7月的暴雨让他每天都睡不安稳。他自豪的是,老祖宗的手艺经受住了考验。“全寨都是文物,全寨都是文保员!”在芋头,石板路缺了一块,驿道上的栏杆松了,总有人义务去山上背来材料补好。

在芋头,原来的学堂变成了侗族非遗(技艺)展示馆。但一个更大的展示馆就在芋头人的日常中。杨正尚在芦笙制作工坊里做芦笙,粟立安在自家为众多博物馆做鼓楼、风雨桥的模型,溪边民宿里织着侗锦,门店里织卖草鞋。吊脚楼里忙里忙外的杨玉现就是侗族大歌的县级非遗传承人。给红军带路,一盏马灯的传人就是住在花街古道旁的杨正益。村里正准备把一盏马灯的故事搬上芦笙广场边的戏台。

日子越过越好,时光老去,芋头正青春。

【专家点评】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 李奉安

在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上,芋头村是最具特色的一个侗寨。它的干栏式民居依山就势,山谷型+山脊型布局。它有4座古楼,每个聚居点都有一座古楼,每座古楼都各有特色。它的萨坛与别的侗寨不同,没有萨堂、萨屋,只有简单石台。芋头村古建筑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充满着人文学、地理学、生态学美感。

【记者手记】

时光的馈赠

易禹琳

再访芋头,我心忐忑。

一别20载。2004年的秋天,寻找家园深处的珍藏,我来到芋头侗寨,爱上这一处世外桃源的宁静从容,遗憾没见到一张青春的面庞,担心她热切发展旅游而失去自我。

20年过去,当年那个在秋阳下绣侗帕的杨老太太走了,在龙脉鼓楼搭条凳子玩土滑梯的小孩不知去了哪里。然而,鼓楼依旧巍峨,井水依然清甜。东西山上多了两个观景亭,寨子里多了15家民宿。驿道石板路加宽,广场边停了不少村民自己的车。

芋头更年轻了,白天,过暑假的少年打球运动,83岁的阿婆提着一篮黄瓜在家门口卖,不仅会说普通话,还会使用二维码,遇到外国游客,“哈罗哈罗”打招呼。夜晚的芋头被点亮,仿佛星辰洒落山间。

我惊喜,90后杨奥主动选择回乡,他说家乡容得下青年的梦想。不少村民在县城买了住房,不再是无奈的漂泊,变成城市和乡村间的自由切换。

我看见,皇都的旅游在升级,坪坦赛芦笙热火朝天,多耶舞舞出一个巨大的同心圆。我听见,马田的鼓楼、阳烂的银饰、中步的风雨桥、高步的侗族婚礼、横岭的苗侗汉融合各具魅力。

坪坦河边,百里侗文化长廊生机勃勃。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文化中国行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