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汉代图像的奥秘——汉代艺术史与思想史研究学术分会见闻

2024-08-20 06:55:5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廖慧文 牛巧慧] [编辑:刘畅畅]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通讯员 牛巧慧

8月18日至19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汉代艺术史与思想史研究学术分会在长沙举行。26位来自全球的相关领域学者深入解读了马王堆汉墓的图像系统,围绕马王堆汉墓以及汉代艺术品的文化背景、哲学含义、艺术风格等进行了集中探讨与交流。

诠释2000多年前的美术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5幅帛画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它们想象力丰富、表现色彩浪漫,是杰出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古代宇宙观、生死观、社会生活及艺术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50年来,为“读懂”帛画,学者们从考古学、美术史、神话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进行了多方位研究,至今仍有不少疑问与猜想。

一号墓帛画中,脚踩两条鲸鲵、被灵蛇环绕的“托举巨人”究竟是谁?日本大阪公立大学学者重信步认为,帛画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巨人的形象或来源于埃及文化中的Bes神。四川大学学者顾大志则认为,该形象来源于“一种宽颊胡人”,“类似的胡人形象多见于先秦两汉的考古遗存之中。”

针对内容考证,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学者欧佳、兰州大学文学院学者肖从礼结合先秦两汉的图像资料,对比分析特征,明确了画中凤鸟、东皇太一的存在。

帛画之外,辛追夫人的四层套棺以神异瑰丽的彩绘吸引世人的目光。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学者柳扬以西汉流行的神山信仰和灵山形象作为参照物,得到了“全新印象”:“四层套棺以不同时空,前后相因地表达了从死亡、通过神山到登仙更高的昆仑不死之地的历程。”

此外,马王堆出土的铜镜、织物、玳瑁器等,不仅在材质和工艺上展现了汉代的高超技艺,更在文化内涵上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让学者们得以从微观的视角,洞察汉代社会的宏观面貌。

探索图像背后的思想

“古代丧葬图像起到一种‘咒术’的功能。”日本立命馆大学学者大形彻认为,马王堆出土帛画中的鱼、鸟、太阳、扶桑等元素与《庄子》中描述的意象不谋而合,展示了和《庄子》生死观相同的、对太阳神复活和重生的信仰。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常被视为四方位的守护神。台北故宫博物院学者邓淑萍表示,该形象来自于新石器时代“天体崇拜”与“动物精灵崇拜”两大思维体系。在汉代,四灵的形象已被巧妙地融汇到艺术创作中。

50年来,我国考古成果丰硕。一些秦汉时期的考古新发现,也为研究马王堆提供了新思路和证据。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的一件漆盒内有干蛤蟆等文物。南京博物院学者左骏结合近年胡家草场出土西汉早期简牍材料分析,干蛤蟆或与秦汉时期的辟兵厌胜活动相关。

西北工业大学学者余隋怀从马王堆出发,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进行了梳理分析。他将视角转向现代,针对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见解。通过人工智能进行的纹样绘画训练“绝对不是简单的纹样复制”,“设计不仅是‘器’或‘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的继承。”

在解读和讨论中,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汉代艺术研究图景揭开一角。在场学者认为,这场学术研讨会不仅是对马王堆汉墓艺术的一次全面审视,也是对汉代艺术与思想的一次深刻解读。

(一审:罗江龙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马王堆,惊艳50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