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青年”专题活动在湖南博物院举行。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月桂 廖慧文 通讯员 牛巧慧 李青青
科技如何影响博物馆?博物馆如何拥抱“Z世代”?8月19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青年”专题活动在湖南博物院举行,6位国际知名博物馆馆长与6名“文艺青年”共话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技术的介入,要让人与物与历史的关系更有温度
数字技术,赋予了文化遗产丰富精彩的当代表达。“科技的手段,能够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生。”苏州和云观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杨晓华向在场的几位馆长提问,“如何在更深层次上让科技为博物馆所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馆长平山东子从技术赋能文物研究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3D扫描技术等对文物修复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并助力了国际博物馆间文物数据的互通。
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则更加关注新技术在博物馆管理方面的应用,她表示,新技术可以提升博物馆管理的效率,解决暑期预约难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依托大数据进行分众化管理。她提出,不管技术手段怎样升级迭代,博物馆基础内容的输出才是最重要的。
“数字要与实物连接起来,博物馆的核心任何时候都是‘物’。”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对数字技术的介入较为警惕,担心数字虚拟技术会让人与“物”的关系更加游离。他认为,数字技术应该增强人们与文物的联系,提升人们对文物的认知,保护好博物馆与观众的“亲密关系”。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吕晨晨也表示,对技术的介入应带有批判性思维,要让人与物与历史的关系更有温度。
学会“阅读”博物馆,让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博物馆承担着“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社会责任,当下,逛博物馆已然成为潮流,大众尤其是青年如何在博物馆的参观中有所收获?
徐天进说,“文博热”持续升温,这是很可喜的事情。但也要看到,一些观众逛博物馆还处于较初级的猎奇阶段,未来应提升博物馆相关的教育,让公众真正学会“阅读”博物馆,让逛博物馆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公众要努力成为博物馆的“观众”,而不是“游客”。公众不能只图“热闹”打卡,要带着问题、带着兴趣点来参观,收获会更大。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故事?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认为,关键是找到契合点,以观众熟悉的文化语境切入,引领他们进入不熟悉的远方的文化。许杰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在2013年举办的兵马俑展览为例,阐释了如何通过“不朽”这个主题,将中国文物与西方民众的日常生活相勾连。
“要关注和了解年轻人,让年轻人对博物馆产生亲近感,积极拥抱‘Z世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说。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李文初提出,要注重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