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赶秋的世界 世界的赶秋

2024-08-08 10:03:4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潘华]字体:【  
8月7日,立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茶峒景区、双龙镇排料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2万余名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共赴一年一度的苗族赶秋。

苗族赶秋2006年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赶秋的世界 世界的赶秋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通讯员 黄馨怡 周伊铭

8月7日,立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茶峒景区、双龙镇排料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2万余名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共赴一年一度的苗族赶秋。

迎秋、祭秋、闹秋,万人欢庆秋至大地、福满人间。苗族鼓舞、苗族服饰、苗族古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集于此。

苗族赶秋,2006年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红绸飘舞、脚步轻跃,苗家儿女以鼓迎秋、以鼓迎客。舞台四周,围满了慕名前来的男女老少。

苗族人民勤劳朴实,世代耕作,将五谷神称作秋公秋婆进行敬奉。苗师“巴代雄”敲着大锣、吹着长号、举着苗幡、击着竹柝、摇着蚩尤铃、托着祭品,神圣庄重地走上祭坛,宣读祭语,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客师“巴代扎”身穿红色法袍,头戴红巾冠扎,左手握绺巾,右手握师刀,跳起绺巾舞,以压邪除灾、祈福纳祥。

秋收,是苗族人的最大乐事之一。现场,苗歌、接龙舞、苗族武术、舞龙舞狮、都乐舞接连上演。20名苗家女性手持青伞,演绎龙翻身、龙出洞、龙现爪等动作;功夫少年出拳舞棍,英姿飒爽。

引火烧身、吞竹签、胸肌吊水、仙人合竹等苗族绝技,引得人群阵阵叫好。

场外的摊位上,苗族服饰、苗族银饰、蜡染、苗医药等特色非遗产品,琳琅满目。

“赶秋是苗族人民历经千百年,在生活生产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文化。”苗族赶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海深说。

78岁高龄的吴海深,上午6时就到了现场。“肯定要参加,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站在台下,他目光炯炯,望着登台表演的赶秋后辈,满是欣慰。

为更好地传承赶秋,吴海深自学电脑,将相关资料整理成册,积极传帮带,并为感兴趣的游客进行培训。如今,他已有70余名徒弟,最小的仅15岁,通过口述、资料传递和实践指导,他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花垣县苗剧团成员刘娅妮负责本次活动的舞台调度。提起苗族赶秋,她自豪不已,“作为花垣人,我们更加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苗族赶秋。”苗剧团通过编排节目、送戏下乡等形式,积极传播赶秋文化。

摄影爱好者文惠宝,特地从常德赶来,在边城茶峒和排料村两个会场之间奔波,只为用镜头留下更多苗族文化。

如今,湘鄂渝黔4省市边区,形成约200万人的苗族赶秋节文化圈。苗族赶秋成为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一审:蒋宇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份洞庭湖区域越冬候鸟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越冬候鸟为何选择洞庭湖

2024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在岳阳开幕。监测显示,眼下洞庭湖区域越冬候鸟已达45.85万只,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12月 江豚:大江大湖,温柔以待

黄昏的天空是沉静的粉橙色,江豚的黑色身影在水面出没,出水声音清晰可辨。它叹息般地换了一口气,重新沉入水中,涟漪散开,湖面温柔而宽广。

城头山稻谷香

肥沃的澧阳平原,晚稻收割后,稻田里留着一茬茬稻梗,稻梗在手艺人的奇思妙想里获得了生机。

湘西银饰璀璨土家苗寨

12月7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拉毫苗寨,一场盛大的苗族婚俗巡游令游人眼花缭乱。3对苗族新人身着传统盛装,头戴硕大的银冠,身上挂满精美的银饰,环佩叮当、风采迷人,银饰清脆的碰撞声与村民的欢声笑语回荡在青山绿水间。

走,上回龙山去!

初冬时节,层林尽染,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候。资兴市回龙山景区五彩斑斓,游人如织,此时的云海日出景观别有韵味,景区迎来又一个客流小高峰。清晨的望日台上,游客们纷纷用手中的相机和手机记录云海翻腾、朝阳破雾的美好瞬间。

超级隧道过天山

出乌鲁木齐市,走216国道,过后峡,上天山。一路上,群峰耸峙,峡谷幽深。车行2个多小时,上到海拔3000多米、地处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的天山胜利隧道施工场。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