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的高温炉旁,锻造一份独一无二

2024-07-24 08:52:07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聂映荣 尹海婷] [编辑:伍镆]
字体:【

1200℃的高温炉旁,锻造一份独一无二

创新老工艺+贴合新审美,长沙工匠黄钊漪的定制手工刀远销国外

炉门一开,橙红色的炉光照在黄钊漪脸上,他的额头、双颊已满是汗水。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聂映荣 实习生 尹海婷

湖南湘江新区雷锋街道坪山村,三伏天的日头,从东边的山口,一路爬到了工坊屋顶正上方。

屋内不时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刀匠黄钊漪正在锻打刀具。炉膛温度高达1200℃,炉光映红汗脸,锻打之时,铁屑火光溅起。

和传统铁匠铺不同,这个工坊有20多种现代设备,依据年轻一代的喜好创新工艺;和机制刀具厂不同,这个工坊大多数时候只有他一人忙碌,坚持手工定制。

孤独,却又火热。

10多种不同“秉性”的钢材,被他制成外表精致的各色刀具——中式、欧式、日式。这些从长沙村落的“刀光火影”里炼成的刀具,数量不多,却被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从室温到炉温1200℃,炉光映红汗脸

一片竹林之中,一方水塘为伴,两片菜地相随,一座普通的二层房屋,这是叮叮姑侄厨刀工坊。工坊外观朴实,就如同38岁的刀匠黄钊漪本人——他话不多,穿着布鞋,身上的旧牛仔裤已多处磨破。

7月23日8时,一周开一次的高温炉烧起来了,20分钟后,红外线测温枪显示,炉内已达到所需要的温度——1200℃。

原本还算凉快的房内,很快比室外更热了。炉门一开,橙红色的炉光照在脸上,他的额头、双颊满是汗水。

他将4把刀坯料投进去,刀坯料逐渐从棕黑色被烧成暗红色,继而转为亮橙色。

“平时都是他一个人在这里打刀,每周开炉时,他一人忙不过来,我就过来帮忙。”黄钊漪的姑姑和他一起经营这个工坊,因此工坊名中有“姑侄”。但姑姑在长沙城区还有另一份工作要做,黄钊漪成了唯一的制刀“主力”,姑姑帮忙在社交平台上推广。

黄钊漪的妻子和孩子住在长沙城区,平时,他独自与一条狗住在这里,与刀具为伴。姑姑说:“如果他不是很热爱这一行,很难一个人坚守下来。”

从2.5毫米到1.6毫米,刀背打出渐薄效果

打铁要趁热。黄钊漪刚把红透的刀坯料夹出,姑姑就快速夹来一块青纸钢,放在刀坯软铁之间。黄钊漪立马一锤锤将其锤入,并洒下助推融合的助铸剂,将其再次投入炉膛。

夹钢工序完成之后,黄钊漪再次将烧红的刀坯取出进行锻压。不同于传统的用铁锤捶打,他借助了力度更强且可控的现代液压机、气锤。

他双手持铁夹,将刀坯放在液压机下,脚踩控制器,一次次有节奏地压下;不时翻转刀坯,让液压机每次压到恰当位置。

一把把刀坯被压好后,再次回炉烧红。黄钊漪又操作气锤锻打,短短10多秒,烧红的刀坯快速降温变黑,他必须抓紧时间反复操作,锻打、回炉、再锻打、再回炉……

刀坯形状越来越完善,但并不够!黄钊漪不仅要控制长度、宽度,还用精细的带表外卡规量着不同部位的厚度。

“不仅刀背到刀刃要做到渐薄,刀背部位从刀根到刀头也要渐薄。”黄钊漪拿起一把刀坯说,这是一名外地厨师定制的切片刀,刀根厚度控制在2.5毫米,刀头厚度渐薄至1.6毫米,让整个刀身的平衡感、切入感更好。

他半弯着腰,额头、鼻头、下巴的汗不断滴落,手臂全是汗水,犹如刚从水里抽出来。每操作液压机压一次,他就鼓嘴吹一口气,记者好奇问道:“这是因为太热在吹气,还是在默默数数?”

他姑姑道出原因:“他不是吹气或数数,只是他的一种职业习惯,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

从焊工到刀匠,“慢工”刀具被卖至国外

刀坯成型后,退火、冷锻、正火、淬火、回火、打孔、打磨、抛光、装柄、开锋……这4把刀后续的一系列工序,黄钊漪还要忙活三四天。有的刀的制作工序更复杂,平均下来,他每制一把刀需耗时一到两天,每月仅制出20把左右。

一组细节见证他“慢工出细活”:一个个小格子里摆放着10多种钢材,既有硬度极高的国产高碳钢,也有来自日本的适合做锋利料理刀的青纸钢,还有来自美国的耐磨的O1油钢;墙上挂着的30多把刀模,涵盖中式、西式、日式等形制以及切片刀、剔骨刀、砍骨刀、水果刀等不同功能的刀具;20多种冲压、锻打、打磨、检测设备之中,还有专门检测刀具硬度的洛氏硬度计。

等待上述刀坯冷却之时,他给其他新制成的6把厨刀涂刀油,其表层各具特色,犹如凹凸月表的锤纹、犹如波浪的大马士革纹、犹如磨砂银具的雾面……每把刀上还压铸了工坊特有的标识。

不少客户以为,黄钊漪是名老铁匠,实际上,他是一名“半路出家”的刀匠。2019年之前,他曾是在长沙多家工程机械企业工作过的焊工。他的姑姑因热爱刀具制作,曾专门在开福区捞刀河街道的老刀匠学艺两年,随后又多次前往手工制刀业发达的日本、欧洲多国学习。

“老工艺需要融入新时代,在外观上要贴合年轻一代的审美,在设计、制作、质量上要更贴合使用感受、场景。”在姑姑的带动下,黄钊漪学习了多地工艺,还自学了相关化学、物理知识,并逐步创新工艺。姑姑帮他拍摄视频,发布在B站、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订单随之而来。

购买这些定制手工刀的顾客,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厨师、刀具爱好者,还有虽不太懂刀却觉得这些刀好的“家庭主厨”。有的顾客收到刀后,甚至寄来时令水果感谢其付出的“匠心”。

谈及制刀过程,黄钊漪说,自己最喜欢的是操作气锤锻打的环节,因为,一次次的冲击、锻打,让原本不起眼的钢材变成他想要的样子,很有成就感。

如今,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自己所制的刀不仅被卖到了全国各地,还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的顾客购买了。这份孤独、炎热熬出的“细活”,值得!

(一审:龙晓龙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