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力涛。通讯员 摄
【人物】
蒲力涛,男,1990年生,现为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小学校长兼任课老师。多年来,他用坚定的执着与爱,致力于乡村教育振兴。2021年9月,他入选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2022年12月被评为全国十佳“美丽青年乡村教师”;2023年5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日志】
来到这里6年了。很奇怪,一直没有改掉这个习惯——每逢7月初刚放暑假,就会有颇多感慨。
今天是7月2日,龙苏雅又跑回学校玩。我们学校地处深山苗寨,开设了一二年级复式班和学前班。
真快啊!今年她“毕业”了。看着小姑娘左蹦蹦、右摸摸,还偷偷告诉我说很舍不得离开这里,我眼眶一湿。
算了算,学校16个孩子里,今年有4个二年级孩子“毕业”。但秋季开学时会有多少新生加入,我不知道。
晚上我独自在学校走了走,敲敲教室门口悬挂的铜钟,它发出厚重的回响。
思绪翻涌。回想起2018年,我不顾亲人反对,执意来到这里任教。现在想起来,我也没什么“鸿鹄之志”,只是不希望还会有孩子和年幼时的我一样,饱尝求学之苦。
但当时映入眼帘的情形只能用“乱糟糟”来形容。况且,学校只有我一个老师。
万事开头难。我只能学着记忆中父辈们劳作的样子,拿出从小“吃得苦”的那种韧劲。日积月累中,厕所、后厨,甚至是小小绿化带……在一招一式、一刀一镰、一攀一爬间,我亲手将它们改造、修葺出了雏形。
苦吗?那是肯定的。但我把这里当成了一个“家”。
乡邻把孩子交给我,我就要负责。或许这里更像个“托儿所”,孩子们童年应该有足够的快乐。学校的确很小,但却是一方乐园。
我们玩“投篮大战”“老鹰捉小鸡”,迎着阳光伸展肢体做体操,在教室里翻阅课本,拿着干净饭盆享受“建华妈妈”做的美食……日子波澜不惊,他们逐渐成长、心明眼亮,肆意享受童年的无忧无虑。
得益于爱心人士的资助,学校时常会引进一些学习用品。孩子们对这些色泽鲜艳、造型各异的文具爱不释手,但一想到不用“花钱”,也就容易造成浪费。
于是,我让他们从家里带钱到学校“买”。没想到,孩子们真的开始“心疼”了。时不时攥着皱巴巴的一块钱纸币来买文具,脸也涨得通红。
不经意间,他们慢慢改掉了毛病。
其实,他们的钱我早就存下来,一张张捋平捆在一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账户”。每逢合适的时候,我就拿出各自“账户”的钱去买礼物,对他们进行奖励……
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想要获得幸福,就要付出,更要学会珍惜。
曾骑着摩托车驮着煤气罐在山路里摔得不轻;也曾去给大家搬桶装水,而一趟趟汗流浃背穿梭在低谷与高地……
曾有孩子问我:“蒲老师,你怎么有这么大的劲?”
“如果想创造更好的生活,就得自己去想办法。”我能感受到,孩子们慢慢学着我的模样,开始劳作、奋斗、学习。曾经乡邻口中的一些“游手好闲”的父母,也因感受到孩子的能量而发生改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辛勤,会收获风景。”这是最近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句话,我很喜欢。
做教育,不就是这样吗?你教会孩子什么,孩子们便会效仿,他日定回馈于你更好的模样。
别看学校小,我们的舞台可是“大大的”。
2019年,孩子们在湖南省文化馆表演节目《水车童谣》;2020年国庆节前夕,山里娃娃第一次游故宫、登长城;2021年的六一儿童节,他们再次前往北京,在央视演播厅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首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
美好瞬间,早已被一一定格;孩子们的自信、自立、自强,正逐渐生成。
如今,很多人都会来参观我们十八洞村,于步履间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印刻在“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谆谆教诲,领略乡村振兴的内涵要义,在学校门前拍照留念。
真好,我们都一样,时刻铭记当年奔赴事业的人生誓言。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