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丨在南京“遇园”,遇见湖湘楹联的百年故事

2024-07-04 11:02: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嘉诗] [编辑:潘华]
字体:【

有这样一个地方,传统与现代相遇、历史与故事交织、楹联与古建相依,迸发出别样的精彩。初夏时分,记者来到江南,遇见这座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无想山南麓的“遇园”。

“遇园”以曾家大院为核心,包括六巷一路两街,庭院三十多个,房屋数百间。湖光山色映衬着水榭亭台,在微风下如同缓缓展开的水墨画卷。

“遇园”的主人是从中国楹联之乡邵阳走出去的湖南人——袁绍林。其母亲是曾国藩同族的后代,而他自小就在老宅子里长大,亲身领略到很多古建筑及构件的艺术之美。上世纪80年代,袁邵林辞掉公职,成立了一家公司,专注旧城改造类项目,从此成为一名奔走在抢救、保护、维修古建筑道路上的实践者。

楹联是古建筑的“眼睛”。因此,袁绍林多年来坚持从全国各地收集楹联牌匾,如今已有一万多副。这些楹联,或挂于抱柱,或刻于条石,其中不乏名联精品。其中,湖湘楹联占了很大一部分,涉及夏元吉、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彭玉麟、谭延闿等等湖湘名人。读联品字,湖湘风骨跃然联上,湖湘精神力透纸背。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袁绍林告诉记者,在他收藏的众多楹联中,彭玉麟这副联对他影响最大。他说,这副联让他读懂了胸怀天下、血性忠勇、淡泊名利的湖湘精神,也成为他投身保护中国楹联文化的动力源泉。

在“遇园”里,有很多跟湖南有关的楹联,比如曾家大院中,有一副曾国藩送给自己亲家郭嵩焘的对联: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宜;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这副对联对郭嵩焘既有勉励也有警示。上联说他吃过这么多苦,从逆境中崛起非常不容易,现在身居高位,切莫贪图便宜;下联警示他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忙中出错,所以在做事情的时候要从容应对。

宅院的另一侧,挂着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撰的一副名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上旬,曾麟书自撰此联,让曾国藩书写。联语寄托了一个父亲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肩负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此外,我们还看到了骆秉章赠左宗棠联“此地有崇山峻岭;其人如翠竹碧梧”、曾国藩联“长篇细字远相寄;社酒寒灯乐未央”、曾国荃联“一片光明心比月;十分欣喜我知鱼”,以及明代名臣夏元吉被篆刻在石碑上的联“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

一百多年过去,往事渐行渐远,这些楹联和它们所依存的古建,虽饱经沧桑,却也被袁邵林这样的有心人妥善收藏、细心安放。记者从湖南来到江苏南京,通过楹联,感受着彭玉麟有别于叱咤疆场的另一面;通过楹联,看到曾国藩及其家人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通过楹联,也看到一副副联语如何影响到后人。而袁绍林历经千辛万苦,对这些弥足珍贵的楹联进行搜集、保护、展呈,我们从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

有缘相遇,得见“遇园”。来到这座楹联的宝库,我知道还有诸多的楹联故事需要挖掘。我想,这也就是《楹联里的湖南》行走的意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出镜/张嘉诗

文案/张嘉诗 欧阳伶亚

摄影/邹尚奇

剪辑/戴钺

设计/叶艳娜、周子茜

(一审:田镇圆 二审:刘乐 三审:鲁红)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