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征程的回眸——评《从杨家岭到梁家河(组诗)》

2024-07-01 16:25:0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严梦静] [编辑:洪晓懿]
字体:【

严梦静

延安的初夏是怎样的?它是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抵达的革命圣地、是硝烟弥漫下的净土、是埃德加·斯诺不远万里发现的红星升起的地方。太阳照在这片黄土高地上,见证了一个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神话。

诗人也人来到这里,他一路走走停停,从杨家岭到梁家河,转眼间就横跨了百年奋斗征程。

杨家岭作为中共中央驻地旧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先后在此居住,也人在《杨家岭的下午》中追忆往昔,感叹“五月的黄土高坡,满山干涸得无泪/湖南的春雨,落在杨家岭的下午”,来到延安的毛泽东是滋润山河的春雨,他曾“一笔一划的思考与书写,让夜清醒”,厚重的窑洞也遮挡不住思想的光亮,诗中提到“学习,掀起四万万同胞的头脑风暴”呼应当时的革命精神和对知识的追求。面对当时社会流行的“恐美病”,他一口“韶山口音,经受了人民和时间检验”,让“纸老虎般的反动派/望而生畏”。诗人用热烈而真挚的情感讲述着毛主席的伟绩,仿佛带领我们一起走到杨家岭,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慨如今的岁月静好皆是前人栽树。

随即诗人的目光落到了那建于唐代的宝塔山,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标,汇集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遗迹。在《宝塔山的石马》中,也人巧妙地以石马的目光追忆历史,目睹那日军侵略的血和泪。石马“千百年来不曾休憩,将自己站成山”,最终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象征。诗中通过对石马的描写,如“石马缄口不言,内心的波澜静悄悄”展现石马作为历史遗迹的沉默和坚守;而“满身伤痕,一个个弹孔流着浊泪”则暗示了日军侵略造成的创伤和人们的苦难。诗中提到的“捍卫一座城的尊严,不被阴谋凌辱”表达了对于尊严和正义的追求。而“沁香的槐花沿山怒放,雪白的飘零”则暗示了历史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对捍卫尊严的呼唤,使诗歌中的爱国情感更加深刻。

1943年抗日战争到了后期,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枣园的蒲公英》描述了初夏时节的枣树和蒲公英,清晨微风和阳光注满枣园角落,嫩叶连根窃窃私语,这些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和生命的活力,更是延安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选取了毛泽东出席张思德烈士追悼会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这重要历史事件,他写道:“枣村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上,木柴/保持着奔跑的初心,催促着张思德/从延安时期继续前行,跑过季节/跑进新时代,跑进无数人的脑垂体”,说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新时代更是涌现了无数像张思德这样捍卫人民利益的英雄,传递着革命的火炬。诗歌最后,成熟的蒲公英果敢撑起伞枝,找寻希望的落脚点,这些意象暗示了革命局势必将一片欣欣向荣。

革命道路上,粮食的供给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1942年王震率队前往南泥湾开荒,仅两年,生产自给率就达到100%,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更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的玉米》开篇“互联网没有诞生前,网红地便有了”就吸引读者目光,“网红地”这一词语,先声夺人,展现了南泥湾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而“南泥湾,红遍陕北的每一寸土地”中“红遍”一词,既可以理解为红色革命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这片土地的生机和活力,让人不禁联想昔日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动员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随即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找寻锄头和铁犁,还有战士们的汗/久旱无雨的地,被滋润而开始孕育/庄稼和牛羊在生长,精神也在生长”,通过对土地的开垦和人们的奋斗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和奋斗精神。同时,诗中还提到“一根根成熟的玉米棒,仍充实着胃/让后来人,同样有了延安那般力量”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如何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是一代代领导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市发表的一次演讲中所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过去的梁家河,面临着严重的干旱问题,“梁家河的河里,住满太阳和茅草/黄土高原的四季,经常干渴得难受”,人民渴望甘霖,1969年北京知青下乡,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打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操起铁锄和簸箕,操起无畏的力量/村民们用斗志挖开那层贫瘠的土”展现了知青与人民群众不畏艰难、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经过40年的努力,梁家河人民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如今,“梁家河的阳光,照亮饮水思源的井”,这口井不仅是对当年艰苦奋斗的回忆,更是对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深刻诠释。饮水思源的精神,既是石碑上刻的字,更是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在《从杨家岭到梁家河(组诗)》中,我们跟随诗人的目光拜访延安,途径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南泥湾,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我们的步伐到达梁家河,我们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产党人初心的笃信和坚守,一步一景,情景交融,书写的是百年伟大征程。

(作者系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指导老师:聂茂教授)

(一审:罗江龙 二审:刘乐 三审:鲁红)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