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山书院映山红

2024-07-01 08:03:4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祖耀] [编辑:潘华]
字体:【

【简介】

围山书院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东门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今为大围山镇东门完全小学。围山书院左依虎行岭,右傍浏阳河,背倚大围山,是清末“浏阳八大书院”现存最为完整的书院。历经百年,翰墨传香。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书院进行革命活动,为早期农民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湖南省重点保护单位,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彭祖耀

五月,我们踏上了大围山之旅。山上万亩映山红次第开放,千沟万壑,近山远峰,漫山遍野宛如燃烧的火焰,红色的海洋。

巍巍大围山,位于湘赣边界,是连云山脉的腹地,属罗霄山脉支脉。她是浏阳河之源,湘东屋脊,古今兵家必争的“吴楚咽喉”,群峰叠翠,钟灵毓秀,文人墨客多会于此。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在湘东地区广为传播,这里虽山高路远却香火旺盛,芸芸高僧慕名云游清修,静心佛学,涵养文气。

大围山与革命圣地井冈山“筋脉相连”。风云激荡,星火燎原,1927年9月,八七会议确定的秋收起义在大围山打响,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彭德怀、胡耀邦、王首道等在围山书院、锦绶堂、扁担坳、桃树岩一带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烈士的鲜血浸染了这里。

莽莽林海,掩映着一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书院。映山红香萦书院,一砖一瓦都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走进这里,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围山书院的创始人涂启先,字舜臣,自号“大围山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生于大围山镇都佳村(今东门村)。少聪颖,幼勤读。同治四年(1865年)中秋夜,风华正茂的涂启先踱步中庭,举杯邀月,吟诗抒怀:“十万人家灯上时,一轮明月露华滋。中天净尽无云翳,那得澄心一似之。”诗人怀揣忧国忧民的“澄心”,追求朝廷清明、天下清朗、国家富强的政治理想。

▲围山书院正门。 陶慕白 摄

同治十二年(1873年)涂启先登癸酉科优贡。但他此时已无意仕途:授八旗官学汉教习,未赴任,县举孝廉方正不受。远避达官显贵,前有湖广总督欲聘为幕僚,他以老母在不远游而婉言谢绝,后有湖南巡抚吴大澂以名家字画作礼物,召其县衙相见,他避而不见,隐居故里,潜心兴教。他先后在浏阳城南书院、长沙岳麓书院等处任教。

涂启先常怀古仁人之心,是受人景仰的鸿儒。光绪五年(1879年),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谭继洵将爱子谭嗣同托付于涂启先门下,学习儒家经史。涂启先不拘泥四书五经,常授商鞅、屈原、王安石、张居正、文天祥等爱国诗人和变法家的诗作,少年谭嗣同耳濡目染,萌生了变法图存的胚芽。

1898年秋,谭嗣同邀请先生涂启先赴京参与变法,此时先生已近古稀,沉疴缠身,无法远行,便重托长子涂质初进京辅佐。刚到汉口,得悉“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遇难。涂启先惊闻噩耗,哀痛欲绝,病情加剧,三日三夜未食茶饭,一月卧床不起。

谭嗣同矢志报国、舍生取义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涂启先,先生振作起来,提笔挥毫“戊戌惜败,忠魂不朽”。他深谙知识强民、教育救国,誓为弟子未竟的事业奉献余生。当时的大围山穷乡僻壤,愚昧封闭,他决定兴建围山书院,纪念嗣同,启智山民。他将自己大片的棉花田献出来作为校址,变卖田产、山场、宅院等祖业,广募善款。年近古稀,身患哮喘,依然亲力亲为,鞠躬尽瘁。他夙兴夜寐筹款、督察,连木屑、刨木花他都要收集起来,不顾大儒身份的斯文体面挑到集市上出售,悉数入账建院。他把珍贵的古籍藏书以及物理、化学仪器及西学新书悉数捐给围山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围山书院竣工,占地3039平方米,建筑面积1635平方米,是浏阳书院文化的瑰宝,誉满三湘。

穷极一生建书院,涂启先家徒四壁、积劳成疾。一个隆冬风雪夜,晚清浏阳最后一位名儒的精魂伴着盈天雪花翩翩而去。据他的文友黄嗣东记载:涂先生殁之日,贫无以殓。围山书院学子长跪于先生灵柩前,泣曰:“吾属濒于死,赖先生以存活者屡矣。先生死而无以殓,是吾属之耻也!”乡亲们募捐千金(缗)为之丧葬,被他的儿子婉谢,以其仅剩的两间旧宅为抵押借款五百缗才得以安葬。

书院赓续涂启先所倡“敬业乐群、守先待后”之教育方针,创作了校歌:“此地有围山高耸,溪水环绕,宅我校于其中。听鸟雀吱吱,水声潺潺,我们在此间乐也融融。努力求学业,造就优良国民。矢志救国,毋忘父老,作育热忱,我围山万古长青。”

涂启先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先后著有《读书说》《慎甫年谱》《大围山房文稿》《杂著》《蛙井丛读》《随笔札礼》《团练私议》《半醒山房诗稿》等传世。其中1895年写给欧阳中鹄(谭嗣同另一位老师)的一封信,所阐述的忧国忧民和主张变革的思想,更使人称道。

书院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涂质初担任书院的首任山长,恢弘国学,严谨治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涂质初一心想通过维新变法提倡科学,改革教育,开始推行西学,全面推行学堂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围山书院更名为“上东围山高等小学堂”,除传授四书五经外,新添算学、历史、地理及自然科学知识。1912年又易名为“上东围山高等小学校”,1946年再次改名“上东镇中心国民学校”,1956年命名为浏阳县东门完小。

围山书院学风浓厚,思想开明,人才辈出。涂启先的爱国情怀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围山学子。开国少将石敬平、涂焕陶等爱国将领,鲁立刚、钟楚笙、涂文等著名学者,都是在书院启蒙学习,立志献身国家、建功立业。

如今的书院呈江南古典庭院风格,为砖木混合结构,采用规则形中轴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分为门厅、礼堂及后院三进,左右二厅。青瓦白墙,前廊有四根三丈余高的方形麻石柱子,大气典雅。各单元之间有间墙相隔,拱形月门相通。院舍四周有围墙,前有操场,后有花园。建筑群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前院里两棵百年桂树,天井的两棵罗汉松高大挺拔,葱葱郁郁,触摸云天。这古树是涂启先当年建院时亲手所植。我们漫步围山书院,沉浸在清幽的庭院中,悠然超脱尘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围山书院平面图。 涂逸群 供图

可谁承想到,这方清净的书院不仅曾激荡着戊戌变法的风云,还见证着毛泽东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围山书院(东门完小)的廖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自豪地讲述了这里的红色故事:

1926年3月浏阳东区的第一个党小组在围山书院成立,小组长刘春云是书院的先生,以召开教务会、教学联席会的名义在书院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发展张启龙、李玖铭、李笠渔、李鸿翼、吴玉成、刘友德、吴兆甘等人加入地下党。他们利用教师身份,在家访、给学生上门辅导功课等机会巧妙地传播进步思想,为革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围山学校8名教师就有7名义无反顾投身地下党组织,血洒浏阳红土。围山书院爱国基因陶冶了儒雅的教书先生,孕育了革命力量,就像燃烧了山山岭岭的映山红。

围山书院是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休整的营地,是中国革命著名文家市秋收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从江西铜鼓出发进入浏阳,夺取“白沙大捷”,攻克白沙镇,乘胜占领东门,驻扎在围山书院。第三团开展革命宣传,召开群众大会,消灭地方恶霸。9月14日,敌军反扑东门。第三团顽强抗击,浴血鏖战,因敌众我寡伤亡惨重,为保存有生力量,毛泽东同志决定从围山书院撤退到白沙上坪。第三团第一营营长、浏阳籍战士汤采芝在工农革命军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为了争取时间使全团顺利转移,为了保护书院免遭战火,他主动请缨率领几名战士冲出书院,钻进深山密林边打边退,吸引敌人火力,中弹后还继续指挥战斗,长眠于围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没有先烈的碧血丹心,哪有今天书院孩子们的幸福啊!”廖校长感慨万端。上课铃响,散落在书院各处玩耍的孩子们跑回了教室,廖校长也随之迈入。

书院的沧桑烟云,前世今生让我肃然起敬。我们细细看着书院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试图理清书院的灵魂脉络。

书院石柱上,有涂启先亲题联:“心远自地偏,果能敬业乐群,此处亦名山广厦;民兴在经正,愿共守先待后,尽人为吾道干城”。涂先生的改革理念、毛泽东的伟大思想、革命先驱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书院的后来者,甘于寂寞,将古老书院的深邃文脉、红色印记薪火相传。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校园里,一群可爱的少先队员在合唱,鲜艳的红领巾辉映着围山书院四周朝霞似的映山红……

(一审:杨露 二审:刘乐 三审:鲁红)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