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生买“秘方”制毒失败 帮群内“好友”贩毒获刑

2024-06-26 18:02:1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鼎峰 通讯员 李丹] [编辑:刘茜]
字体:【

鉴于被告贩毒历程对高校群体有重要警示作用,合议庭将巡回法庭开设在长沙理工大学

华声在线6月26日讯(记者 张鼎峰 通讯员 李丹)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动起歪念头,自制毒品不成后竟帮人贩卖毒品。近日,长沙市雨花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并且将巡回法庭开设在长沙理工大学,现场近400名师生观摩了庭审。

罗某某系某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他在国外聊天软件的论坛看到了制造依托咪酯的方法。该发帖人愿意出售“秘方”,罗某某便支付费用购买了该“秘方”,又付钱找了一家化工厂制作,但工厂没有做成。

此后,罗某某找到了一个化学交流群,向化工专业人士“探讨”制作方法,并购买了大量用于实验的仪器和化学试剂,他租住的农村安置房也就成了“实验室”。忙乎了2个月,因实验没有成功,他放弃了制作的念头。

在化学群交流中,罗某某加了兰某某成为“好友”。得知罗某某自制依托咪酯不成功,兰某某表示直接“发货”给他,并教他将依托咪酯装入“烟弹”售卖赚钱。

法院审理查明,2023年12月18日,上线通过快递将15克左右的毒品固体依托咪酯邮寄给罗某某,罗某某收到毒品后,将所有依托咪酯加入自购的电子烟烟弹,并以“埋雷”的方式进行贩卖。2023年12月31日17时许,贩毒“埋雷”后案发。

法院认为,被告人罗某某违反国家毒品管理法规,贩卖毒品依托咪酯,其行为已构成贩卖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2000元,上缴国库。

雨花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杨勇表示,禁毒不仅要严厉惩罚,更重要的是预防,让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尽早意识到毒品猛如虎。新型毒品容易让人麻痹,比传统毒品更具有迷惑性和成瘾性。广大青少年一定要提高辨识新型毒品的能力,时刻保持警惕,不给毒品任何可乘之机。

(一审:龙晓龙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